原標題:柳編老手藝“編”出致富路
即墨金口“山陰柳編”手藝人一年能賺兩萬元
一個在民間傳承了數百年之久的柳編老手藝,,在幾近中斷了一個時期后重新“復活”,,如今趁著傳統文化的大力興起,變成了改變山村面貌的新產業(yè),。記者昨天了解到,,柳編老手藝在即墨區(qū)金口鎮(zhèn)山陰村傳承了十幾代人,近年來一些年輕人跟著老藝人學會了這門技藝,,一名60多歲的老藝人靠柳編一年能賺到兩萬多元,。全村許多人將編制成的作品當成工藝品出售,深受市民歡迎,。
“山陰柳編”傳承數百年
雪白絲滑的柳條,,在黝黑粗糙但不失靈活的雙手撥弄下,在手藝人懷中有節(jié)奏地舞動,,一件實用又精美的柳編制品漸顯形象……日前,,在即墨區(qū)金口鎮(zhèn)山陰村村頭的一個約5平方米的地窖里,71歲的柳編手藝人高玉梓坐在小馬扎上埋頭忙碌,,他正在為今年最后一個山會趕制柳編制品,。
盡管年事已高,柳編利潤極低,,但高玉梓始終不愿放棄自己堅守了一輩子的事業(yè),。他說,現在村里干柳編的就四五個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等他們再也干不了了,,“柳編村”就真的名不符實了。“我16歲就開始做柳編,,我的手藝是從父輩那里傳過來的,。”在高玉梓記憶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山陰村是即墨遠近聞名的“柳編村”,,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柳編手藝人,鼎盛時期全村有200多人做柳編,。他告訴記者,,生產隊時期家里有個做柳編的,工分就肯定比其他家多;即使到上世紀90年代,,他做的柳編每逢趕集都會被搶購一空,。
傳統老手藝成為新產業(yè)
“柳編需要在不透風且潮濕的環(huán)境中制作,否則泡好的柳條會變干變脆,,制作時容易折斷,,所以整個編制過程都會在地窖里完成。”在高玉梓家中的一個房間里,,堆滿了已經制作好的柳編,,箢篼、簸箕,、升,、笸籮應有盡有。
“早上4點下窖,,小的10點多就能做好,,大的要用一整天。”高玉梓指著擺放在院子里晾曬的柳編繼續(xù)說,,“小的賣80元,,大的賣100元,除去成本掙不了幾個錢,。”高玉梓說,,一年七八個山會,一個山會最多能賣出五六十件,,但年收入兩萬元左右,。“目前,山陰的柳編老手藝,,正在申請非遺進行保護,,當地政府也采取措施讓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并且?guī)椭鲜炙嚾宿D型,。”即墨區(qū)金口鎮(zhèn)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30多年前,柳編這門老手藝受到沖擊較大,,一度幾近中斷,,近幾年來,村里僅有的幾名老藝人開始意識到傳統手藝的價值,,許多中年人也開始主動學習這門技藝,。在政府的助推下,還建起了柳編展示廳,,將手藝人制作的柳編作品,,當成工藝品出售。
即墨區(qū)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青島地區(qū)有許多非遺項目,,都是青島歷史文脈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拿即墨的榼子,、七級的鳥籠和傳承了上千年的即墨花邊等老手藝,,都已經轉變成了新型產業(yè),讓眾多民間文化在傳承中釋放出了不凡的價值,。(記者 康曉歡 通訊員 高洪菊 田靖貽 攝影報道)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