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度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在靶向治療和外科干預兩方面持續(xù)進行技術探索
青島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了“新主張”
時隔多年,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孟女士終于在接受手術后再次清楚地叫出了丈夫的名字,,親人們仿佛看到,,困在時間里的她“回來”了。
這是剛剛在青島完成的一例成功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手術,。
近年來,青島醫(yī)療機構積極參與到對阿爾茨海默病這一世界醫(yī)學難題的挑戰(zhàn)當中,在深度參與阿爾茨海默病致病機制研究國家重大項目的同時,,積極從內科靶向治療和外科手術干預兩個方向展開探索。近期,,青島有超過15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正在接受靶向藥物治療,,超過20名中晚期患者接受了創(chuàng)新性的頸深淋巴-靜脈吻合手術。對阿爾茨海默病新療法的探索,,青島走在了全國前列,。
靶向新藥引領輕癥“對因”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以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負擔等,,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該病的可怕之處在于其具有不可逆性,目前絕大部分治療都只能延緩疾病的進展,?;颊呷缤咴谝粭l下坡路上,醫(yī)生窮盡各種辦法,,也只能讓其下滑的速度稍緩一些,。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指出,2021年我國現(xiàn)存的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患病人數(shù)達1699.0827萬例,,各省及直轄市的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發(fā)病率為90.8-326.4/10萬,。作為全球患病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將阿爾茨海默病列為重點研究和探索的病種,,青島市市立醫(yī)院作為全國5個主要研究單位之一,,深度參與“中國健康衰老與癡呆社區(qū)隊列研究”課題。依托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記和生活方式研究數(shù)據(jù)庫,、中國北方漢族人群癡呆數(shù)據(jù)庫,、認知健康和睡眠研究數(shù)據(jù)庫,市立醫(yī)院科研人員積極開展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病機制,、預警診斷的生物學和影像學標記,、預防的新策略及治療的新靶點和新藥物的系統(tǒng)研究,并參與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指南,。
“目前主流研究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生物標志物β-淀粉樣蛋白(Aβ)的沉積和磷酸化tau的聚集。”青島市市立醫(yī)院東院區(qū)神經內二科科研副主任,、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徐偉介紹,,這種理論認為,Aβ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致病蛋白,,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很多病理性的損害,早期清除Aβ毒性蛋白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斷阿爾茨海默病的進程,。正是基于此研究,,國際上兩種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輕度認知障礙的新藥相繼上市。
“以往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傳統(tǒng)藥物,,主要以改善認知障礙癥狀為目的,,新藥則邁入‘對因’治療階段,其作用是特異性識別并清除患者大腦中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致病因素Aβ,,從而減少神經元的損傷和死亡,,減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程進展,延長患者有質量的生活時間,。”徐偉說,,其中一款新藥已在青島投入臨床使用,,目前有15名患者在市立醫(yī)院東院區(qū)神經內二科接受靶向藥治療。用藥后,,患者疾病進展普遍減緩,,認知能力穩(wěn)定,部分患者的癥狀出現(xiàn)好轉,。
雖然有新藥出現(xiàn),,但目前阿爾茨海默病的靶向治療仍有很大的局限,其僅適用于阿爾茨海默病源性輕度認知損害和早期輕度癡呆兩類患者,,而且治療時間長,,費用相對較高,很多患者難以承受,。
做創(chuàng)新療法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在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攻堅戰(zhàn)”中,,外科醫(yī)生開辟了另外一個“戰(zhàn)場”——積極探索手術治療方案。其中,,中國外科醫(yī)生率先應用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給無數(shù)中晚期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專家介紹,,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原本被外科醫(yī)生用于治療淋巴水腫,,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術式,。2015年,,國際醫(yī)學界首次提出并完整描述了腦內淋巴管結構與功能,其后續(xù)研究更闡明了腦膜淋巴功能受損會減慢腦脊液大分子的血管旁流入和腦脊液大分子的流出,,并誘發(fā)認知障礙,,這為將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應用到頸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打下了理論基礎。
基于這一系列研究成果,,2018年,,時任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手外科主任的謝慶平教授帶領團隊,于全球首次應用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該術式隨后在北京、上海,、西安,、廣州等城市的大醫(yī)院落地開花,全國大量優(yōu)秀外科醫(yī)生對阿爾茨海默病的外科手術干預開展技術攻關,,青島的外科專家同樣是該療法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對于該術式的原理,有專家做了這樣的形象比喻:醫(yī)生應用超顯微手術技術吻合頸深淋巴和靜脈,,從而為淋巴系統(tǒng)重建了一條“排污管道”,,降低腦內淋巴回流壓力,,改善腦淋巴循環(huán)回流,促進腦組織內沉積的Aβ,、tau等致病大分子蛋白通過“排污管道”直接進入靜脈系統(tǒng),,從而有效阻滯大腦退行性病變。
由于需要吻合的細小淋巴管直徑只有0.2到0.5毫米,,該手術必須在高精度手術顯微鏡下完成,,且難度極大,被公認為顯微外科的頂級手術,,率先在手足顯微外科開展,。青大附院手足顯微外科丁小珩教授在國內較早開展了這方面的探索,并積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患者術后認知能力,、情感情緒、記憶運算能力均得到了明顯改善,。
2024年12月以來,,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加入“戰(zhàn)隊”,基于神經外科醫(yī)生對神經系統(tǒng)解剖結構和對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病機制及臨床治療的深入了解,,神經外二科主任靳峰帶領團隊應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蔡司KINEVO 900機器人超顯微熒光手術顯微鏡,,借助術中熒光輔助操作技術等,全面提高淋巴靜脈吻合通暢率,,顯著降低術后神經損傷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不僅如此,靳峰帶領團隊進一步革新手術理念及操作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吻合頸深淋巴和靜脈時,,技術難度大、吻合效率低的問題,,讓整臺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用時更短,但治療效果更好,。
手術干預走在了基礎研究前面
81歲的孟女士罹患阿爾茨海默病5年多,,手術前已經認不得自己的孩子,每天連吃沒吃飯,、喝沒喝水都不記得,,需要家人全天候照護。靳峰帶領團隊為她實施了3個小時的手術,。術后第一天,,孟女士就能記起午飯吃了包子;術后第二天,她就能叫出丈夫的名字,。春節(jié)期間,,她已經可以和前來探望的親朋好友攀談,不僅用詞準確,,甚至還能正確使用成語,、諺語。在兒女眼中,,當年那個知冷知熱的媽媽回來了,。
立竿見影的手術效果點燃了患者和家屬的治療熱情。對于這種手術創(chuàng)口僅有5厘米,,且治療費用并不算高的新術式,,很多患者和家屬明知其尚處于研究階段,仍然積極報名參與,。截至目前,,已有近20名重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通過嚴格的適應癥篩選和術前診斷,在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yī)院接受手術干預,。術后,,他們的癥狀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所有的患者手術治療后,,都將接受持續(xù)的隨訪觀察,最終評估其治療的有效性,。
“我們看到了患者的癥狀在短期內明顯改善,,但并不意味著這種新興的外科手術干預方式已經可以宣告成功,我們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yī)院副院長王小艷說,,這是一項走在醫(yī)學基礎研究前面的臨床治療方案,雖然目前手術后的患者癥狀都有明顯改善,,但仍然處于探索性研究階段,具體是哪些淋巴管發(fā)生了關鍵性的作用,,患者腦內究竟發(fā)生了怎樣的病理生理變化,,以及術后淋巴管靜脈是否會再次堵塞,患者長期療效如何,,病情是否會反復,,醫(yī)生仍然知之甚少,需要醫(yī)學界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源,,開展更多,、更規(guī)范也更深入的臨床研究和回訪,才能最終找到答案,。
技術革新后,,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的應用場景并不僅限于此,。靳峰談起下一步的探索方向時說,醫(yī)學界最新研究表明,,與阿爾茨海默病相似,,帕金森病也存在腦代謝廢物堆積的病理生理改變,這也意味著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對治療帕金森等疾病也可能有效,。他將帶領團隊繼續(xù)致力于開展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為更多被疾病折磨的患者及家庭帶來新希望。
盡管新的靶向藥物和手術治療技術給了人們更多戰(zhàn)勝阿爾茨海默病的信心,,但接受采訪的內外科醫(yī)療專家們都呼吁社會各界積極助力阿爾茨海默病的早篩,、早診,“讓診斷前移”,,切實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黃飛文/圖)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