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十一假期,,許多人選擇回歸家庭,與孩子共度美好的親子時光,,但孩子經常像鏡子,,照出家長的不足,有些家長甚至會反過來被孩子“教育”一番,。
孩子咋反過來教起了“老子”?對此,,專家表示,父母,、孩子本該相互學習,、共同成長,遇到“被教育”的情況,,家長坦承及時認錯,,不僅不會損害家長形象,還有利于親子關系,。
講述:行為不當,,娃反過來“教育”爸媽
故事1
野餐亂丟瓜子皮,被兒子“批評”
孫先生是新鄉(xiāng)人,,兒子雷雷(化名)今年10歲,。平日里,孫先生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父母是“絕對的權威”,,然而這次十一假期的一次出行,改變了孫先生的看法,。
假期里,,孫先生和妻子帶兒子來到黃河灘玩耍,到了中午,,一家人鋪開餐墊,,擺上食物,席地而坐,,開始野餐,。
嗑著瓜子聊著天,孫先生和妻子非常開心,。這時,,雷雷“不愿意”了:“爸爸媽媽,你們不能把瓜子皮扔到地上,。”說著,,雷雷拿起手邊的一個塑料袋,,遞了過去,示意他們要把垃圾扔到袋子里,。
“我挺震驚的,,沒想到他會這么說。”孫先生說,,在他的心里,,雷雷還是個“小屁孩兒”,這一舉動讓他既慚愧又欣慰,。
故事2
垃圾“分類”扔,,兒子為媽做榜樣
陳女士的兒子名叫童童,今年5歲半,,正在上幼兒園,。
假期里的一天,她和兒子一起逛街,。走著走著,,童童手里的飲料喝完了,找到垃圾桶后,,童童問道:“媽媽,,塑料瓶是可回收的,還是不可回收的,,我該扔到哪個桶里?”兒子的話,,同樣讓陳女士很吃驚,“兒子對垃圾分類的概念源于他讀過的一本繪本,,沒想到他居然還記得,,而且這么認真地執(zhí)行。”
陳女士說,,讓她羞愧的是,,雖然自己比兒子懂得多,但總是隨心所欲,,從沒有按照類別扔垃圾,。事后,她反思了很多,,還專門上網查了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并講給兒子聽。
故事3
飯桌上太“強勢”,,媽媽被女兒溫柔提醒
假期旅行中,,柴女士從6歲女兒晨晨身上學到了謙讓。
十一假期,,柴女士報團帶女兒去山西玩,。柴女士所在的團大概有40人,每次吃飯,,八九個人一桌,,儼然一場“惡戰(zhàn)”。“飯菜倒豐盛,,但好吃的不多,,各人都是先下手為強。”
第二天午飯,,風卷殘云之后,,上了最后一道菜——紅燒魚。晨晨愛吃魚,,柴女士愛女心切,,便將魚轉到自己面前,“狠狠”地夾了兩筷子,,把“戰(zhàn)利品”放到女兒碗里,。不一會兒,她又將魚轉過來,,正準備發(fā)起“進攻”,,女兒趴到她耳邊說:“媽媽,有的叔叔阿姨還沒吃呢,,讓他們吃幾口吧,。”
“女兒的善良和純真很觸動我。”柴女士說,,當天晚上,,她表揚了女兒,并向女兒“檢討”,。
分析:親子間應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在規(guī)則意識方面,很多時候孩子確實會比成年人做得好,。”鄭州市經開區(qū)實驗小學老師陳建霞說,,規(guī)則意識是最影響人們行為習慣的,這一教育大多在幼兒階段進行,。孩子年齡越大,,了解到的社會越復雜,價值觀越來越多元,,曾經堅信的東西可能也變得動搖,。在這方面,孩子反而更容易相信和堅守,。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吳若瑜說,,父母知識,、經驗豐富,教育孩子無可厚非,。然而,,孩子本性中的天真無邪,使得他們在有些方面會成為家長的“老師”,。
每個人都有自身局限性,,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都需要通過學習,、改變,,一步步完善、提高自己,。因此,,當孩子對父母進行正確的“教育”時,父母大可以坦然接受,,大方認錯,,并積極改正。“客觀地面對自己,,及時承認錯誤,,不僅不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還可以為孩子樹立一個有錯就改的好榜樣,,同時有利于促進親子感情,。”吳若瑜說。
提醒:教育孩子,,父母示范最關鍵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父母的示范作用非常關鍵,。
陳建霞說,,3歲~5歲,是孩子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幼兒園雖會教育孩子,,但影響孩子最深遠的還是父母。因此,,成年人應嚴格要求自己,,做好示范,這一時期如果形成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如果父母說一套,、做一套,教育孩子時振振有詞,,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父母的權威性也會大打折扣。”吳若瑜說,。
父母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幫孩子將優(yōu)點保留、延續(xù)下去,。“很多時候,,孩子的優(yōu)點是不需要培養(yǎng)的,父母只要發(fā)現并保護好它們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吳若瑜說,。(記者牛潔)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