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課后復習預習作業(yè)量大PPT等作業(yè)超出小學生能力范圍
部分小學生家長“課業(yè)負擔”調查
就孩子的教育來說,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然而,,當前出現(xiàn)的一些情況似乎扭曲了家庭教育的本意,。比如,最近爆出的“陪寫作業(yè)家長心梗”以及各種“奇葩”課后作業(yè),,老師留給孩子的課后作業(yè)似乎成了給家長布置的作業(yè),。小學生家長的“課業(yè)負擔”究竟怎樣?《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語文下周聽寫,周末做好復習,。
數(shù)學學習了××,希望周末回家復習,。
今天的英語學習了×課,周末回家復習,。
11月4日上午,坐在北京市朝陽區(qū)一家培訓機構家長區(qū)的王英一邊等著兒子下課,,一邊瀏覽著兒子學校的微信通知群,,一臉無奈。
“我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周末就是復習,、預習,復習,、預習,。”王英向《法制日報》記者感慨,孩子的課余作業(yè)真不少,,每天晚上都需要花一個小時以上,,家長也跟著受累。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作為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家長,,受累苦惱的不僅是課余家庭作業(yè),還有替孩子值日,、接送難題等,。
一年級小學生1.5小時完成作業(yè)
王英今年30多歲,北京本地人,,在北京市朝陽區(qū)一家公司工作,,夫妻倆只有一個兒子,孩子今年9月上一年級,,就讀于朝陽區(qū)一所小學,。
前一天是周五,下午3點多,,王英就收到老師的短信提醒,,讓家長趁著周末在家?guī)秃⒆訌土暋㈩A習,。
“孩子放學后先吃飯,,再玩一會兒,我大概6點半到家,,一邊吃飯一邊陪他學習,。”王英說。
當天學習的是多音節(jié)拼寫。王英先讓兒子將每個音節(jié)抄寫4遍,,一共抄寫10個音節(jié),。兒子還不能熟練書寫,孩子在抄寫時不是把各個字母擠在一起,,就是把字母寫出格,,或者干脆斜到上下行去;各個字母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有的字母歪歪扭扭認不出來,。她只好一遍一遍擦掉,直到字母寫得差不多為止,。
等抄寫完畢,,她讓兒子再全部看一遍,然后開始聽寫,。結果顯示,,有兩個音節(jié)錯誤。她給兒子指出來并再抄寫幾遍,。
“老師每次聽寫之后都告知大家結果,,孩子也有攀比心理,很認真復習,,希望能在老師聽寫時全對,。”王英說,接著是背課文,,學過的課文也需要背誦,。等兒子背誦流利,差不多40分鐘就過去了,。
英語是要求復習課文,。王英的兒子之前一直在學英語,不到10分鐘就熟讀并背誦完畢,。接著是數(shù)學,,這對兒子來說有點難,王英花了半個小時才完成,。
待這一切忙完,,家里的鐘表時針已經(jīng)指向8點鐘,考慮到兒子次日上午有興趣班,,王英催促他趕緊洗臉刷牙收拾書包,,然后上床講故事睡覺。
家住北京市西城區(qū)的張小榮對此深有同感,,她家女兒也是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在西城區(qū)一所小學就讀。
張小榮是一名自由職業(yè)者。上周五中午孩子放學,,她接女兒回家,,同時也知道了當天的“作業(yè)”,包括抄寫拼音,、抄寫生字,、復習加減混合運算。
張小榮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她現(xiàn)在每天都很矛盾,,到底女兒放學后是先玩還是先寫作業(yè)。
放學先玩一小時,,孩子倒是很開心,但回家后完成作業(yè)就比較累,,還要晚睡,,影響第二天上課;放學先回家做作業(yè)的話,慢慢能夠養(yǎng)成每天復習和預習的習慣,,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但作業(yè)完成以后就沒有時間在外面玩,“孩子好可憐”,。
好看的手工作業(yè)多是家長代勞
對于老師留家庭作業(yè),,張小榮非常理解,也能接受,,畢竟孩子自己能完成,,但對于給孩子布置他自己無法完成的“作業(yè)”,不太理解,。
比如手抄報,。
前段時間,學校組織外出參觀,,回到學校后要求學生根據(jù)參觀做一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抄報,。
張小榮說,她非常贊同孩子走出校園,,這樣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但要求一年級的小朋友做一份手抄報,這對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超出了他的能力,,“比如版式怎么設計好看、配上什么樣的文字,、怎么配圖片”,。
材質家里沒有,就在網(wǎng)上買;買回來之后,由女兒按照自己的理解涂色;拍照,、打印都是大人完成,。
接下來是怎么設計版式、照片貼哪兒,、配什么樣的文字,,張小榮只能到網(wǎng)絡上搜索資料,研究之后再跟女兒一起確定,,再把定好的文字寫上去,。
“關鍵是手抄報必須做到圖文并茂,因為小孩拿到學校的話,,老師會評判說誰誰的手抄報做得好,,小孩之間就會比較,被比下去的話就會很失落,。”張小榮解釋說,,給小孩布置的手抄報就“等于給家長布置作業(yè)了”。
張小榮認為,,這樣的話,,老師的意圖就難以達到,因為既沒有鍛煉小孩的動手能力,,也沒有體現(xiàn)親子活動的效果,,小孩子做手抄報,就應該是以小孩為主,,家長為輔,,讓孩子自由發(fā)揮,“但不能由老師評判優(yōu)劣”,。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qū)的楊芳對此深表贊同,,“一年級小朋友做的手工,做得好的多是家長代勞”,。
楊芳的兒子在海淀區(qū)一小學上一年級,,前段時間,老師讓孩子用樹葉做成畫,。對教育頗有研究的她決定讓兒子獨立完成揀選樹葉,、準備白紙、構思,、粘貼等作畫過程,。
“我兒子做事快,噼里啪啦按照他的思路就完成了,。”楊芳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結果交到學校之后,,發(fā)現(xiàn)像他這樣自己完成的很少,多是父母出主意,、做手工,、配文字,當然也因為做得漂亮受到老師表揚,。
楊芳的孩子所在的學校還留了回家做PPT的作業(yè),。
這段時間,孩子們正處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為了讓孩子對拼音有深入了解,,老師要求完成一份關于字母發(fā)音的介紹并且用PPT演示出來。老師專門提示說,,孩子自愿報名,。
楊芳對此并不擅長,沒有給孩子報名,,但據(jù)她了解,,有不少家長“自愿”參與,花了幾個小時給孩子做PPT,。
孩子打掃不干凈老師默許家長干
對王英的大學同學李國亮來說,陪著孩子做作業(yè)也能接受,,但替孩子做值日打掃衛(wèi)生讓他不能理解,。
李國亮的兒子在北京市朝陽區(qū)一所小學上二年級,每隔幾周都要輪一次值日,,放學后對教室衛(wèi)生大掃除,。
大多數(shù)時候,李國亮的兒子值日都是姥姥陪著,,但有一次剛好由于姥姥身體不好,,他只好請假去接兒子并陪著值日。
李國亮記得,,那天他遲到了十幾分鐘,,跟著兒子走進教室之后大吃一驚。教室里有七八位家長,,有的是媽媽,,有的是奶奶或姥姥,大家有的擦桌子,,有的拖地,,有的擺椅子,只有兩個女孩子拿著掃帚在掃地,,其他孩子或者在門口打鬧,,或者在操場上追逐,。
他拉著兒子到教室門外問,以前是不是都是家長在值日,,兒子肯定地告訴他“是”,。無奈之下,他只好走進教室準備干活,。
大約半個小時后,,大掃除結束,一位媽媽招呼他把幾扇窗戶關上,,對其他家長說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李國亮問孩子的姥姥:“學校不是說讓孩子自己值日嗎?”姥姥告訴他,,一開始是孩子自己干,,但他們提不動水桶,搬不動椅子,,在場家長就幫著提水桶,、涮拖把、搬椅子,。后來,,老師檢查說打掃不干凈,家長們就上手干,,老師也沒有說什么,。再后來,老師也默許了,,于是就出現(xiàn)家長大掃除,、孩子們在一旁打鬧的情況。
在李國亮看來,,原本讓孩子參加勞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因為孩子打掃不干凈就默許家長值日,無形中增加了家長的負擔,,“其實鼓勵孩子盡力打掃就好,,不能像要求大人一樣要求孩子”。
對于像他這樣無法每天接孩子的家長來說,,這也等于給家里老人又增加了一個負擔,。
大多數(shù)父母不能按時接孩子放學
張小榮是記者采訪中接觸的唯一能夠接孩子放學的家長。
在張小榮的手機中,,每天下午都設置了不同時間段的鬧鐘,,周一、周二,、周四是4點多,,周三是3點多,,周五則是中午。
據(jù)她觀察,,每到接孩子時間,,家長隊伍里不是老人就是舉著托管班牌子的人員,大多數(shù)父母不能接孩子放學,。
“我雖然能接孩子,,但回到家以后還是圍著孩子轉,什么事都別想干,。”張小榮說,,老人接孩子,要么讓孩子在家玩,,要么將孩子送到興趣班;托管班參差不齊,,由托管班接走的孩子,據(jù)家長說,,有的什么都不管,。
楊芳則是在無奈之下把父母又請回來接送孩子。兒子上幼兒園之前,,楊芳無法全心照顧,,把父母請來幫忙。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園里負責一天三餐,,放學后還能晚接,姥姥姥爺就回老家生活了,。
但兒子上小學以后下午需要早接,自己和丈夫都沒時間,,無奈之下,,楊芳只好請父母再來照顧,接孩子放學后再給孩子做點飯,。
楊芳也曾經(jīng)想過辭職,,既能接送孩子,還能讓父母安度晚年,,但每月的教育費用,、家庭開支,還有每月1萬多元的房貸,,讓她只能打消這個念頭,。
“學校早放學,并沒有給學生減負,,只是學校減負,,家長增負,。”張小榮認為。
制圖/李曉軍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