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逢佳節(jié)被催婚”:交流困境如何打破
楊朝清
一項調(diào)查顯示,,68.2%的受訪未婚青年都經(jīng)歷過“催婚催戀”,80.6%的受訪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節(jié)走親訪友的壓力,。面對催婚催戀,,59.2%的受訪未婚青年會轉(zhuǎn)移話題和注意力,,53.0%的受訪未婚青年會無論對方說啥都表示贊同。(2月10日《中國青年報》)
在經(jīng)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哪怕是父母親人也只有在過年才有更多聚會的機會。“每逢佳節(jié)被催婚”說到底就是兩代人之間的話語體系存在代溝,,螺絲擰不進螺母,。對年輕人所在的城市不夠熟悉,對未婚青年的工作生活也不甚了解,,關(guān)心婚戀狀況成為父母親人與子女打交道的一種方式,、一個話頭,。
由于思想觀念不同,兩代人在婚戀問題上態(tài)度迥異,。尚未進入婚戀既有“居大不易”的生存壓力,,也有婚姻半徑擴大、婚戀競爭加劇的無奈;此外,,講究感情契合程度,、追求生活方式合拍度、在乎價值觀一致性,,讓“愿意等待不愿將就”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理性選擇,。
父母親友的催婚催戀,既源于個體的老經(jīng)驗,、老辦法,,也源于熟人圈子的影響。在焦慮的裹挾下,,習慣拿“別人家的孩子”當參照物的中國式父母,,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落差和相對剝奪感;不愿意子女“掉隊”的他們,渴望通過形形色色的催婚催戀來激勵和鞭策未婚青年“婚戀要趁早”,。
進入婚戀既要對自身有清晰的認識,,也要形成健康、成熟的婚戀觀,。父母親人習慣結(jié)果性評價,,往往只在乎“有沒有”;年輕人卻在乎過程性評價,在意“好不好”,。哪怕是剩男剩女,,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在婚戀進入上的嘗試與努力;長輩們不僅要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給年輕人更多成長空間和過渡地帶,。
“每逢佳節(jié)被催婚”的背后,隱伏著兩代人的交流困境,。部分年輕人先入為主地斷定 “說了也不懂”“說了也白說”,,放棄將自己的生活境況、感情遭際跟父母做深入的交流,。這需要一些父母也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tài)去理解體諒子女的生活現(xiàn)狀。當雙方都能夠主動調(diào)試,、積極溝通,,“每逢佳節(jié)被催婚”才能夠變成良性互動的契機,。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