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搭子”社交,,年輕人情感需求新表達
前段時間,,一個名為“超一半的年輕人有‘搭子’”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達2億次之多,;同時登上熱搜的還有“‘搭子’是一種新型的社交關系”“為什么年輕人需要‘搭子’”等話題,。“搭子”一詞源自江南方言,,傳統(tǒng)語境下有飯“搭子”、牌“搭子”等說法,,意指飯友,、牌友。
“搭子”話題在網(wǎng)絡上不斷受到關注,,反映了方言里的“搭子”已經(jīng)走出傳統(tǒng)語境,,轉(zhuǎn)換為年輕人之間一種新型社交方式,并在越來越多的人群中流行,,成為情感需求的新表達,。
“現(xiàn)在流行找‘搭子’,我也動了心”
“找玩‘搭子’,!97年,,坐標余杭區(qū),約周末出來玩,!脫口秀桌游約飯打卡拍照都可以,。有相機,可以互拍,,我拍照技術不錯,!希望找一個差不多年紀、愛聊天的‘搭子’,。”今年4月,,浙江杭州的千千在社交平臺小紅書發(fā)布這樣一條消息。千千是北方姑娘,,研究生畢業(yè)來杭州工作,,因為初來乍到,周末過得有些無趣,。“現(xiàn)在流行找‘搭子’,,我也動了心,希望通過網(wǎng)絡找個玩‘搭子’,。”千千說,。
帖子發(fā)出后,她收到許多私信,,加了不少微信好友,。不過因為性格屬于慢熱型,,她從來沒有約過別人。“后來在微信加了一個姑娘,!她主動約我,,聊天很有意思,不會冷場,。我們一起拍照,、看脫口秀,也逛街買衣服,。”千千很滿意她的“玩搭子”,。
從數(shù)據(jù)上看,像千千這樣找“搭子”的事并不稀奇,,截至5月,,小紅書上“搭子”詞條的瀏覽量達到2000萬,詞條內(nèi)發(fā)布的筆記數(shù)量有逾154萬篇之多,,各種“求搭”帖應有盡有,;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破億,熱度仍在攀升——找“搭子”,,成了年輕人中一種時髦的社交方式,。
國家心理咨詢師周小鵬指出,“搭子”可以看作是細分領域的精準陪伴,,只要在某個領域分享共同興趣,、為某個目的彼此陪伴的人,就可以稱為“搭子”,。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看來,,與點頭之交、親朋好友相比,,“搭子”的意義有相當微妙的分寸感,。他指出,根據(jù)社會滲透理論,,可以將人的社交由淺到深分為:知曉姓名、聯(lián)系方式,、工作內(nèi)容等的履歷信息,,個人愛好,目標和愿景,,以及恐懼和軟肋,。如果深入了解對方的目標和愿景、恐懼和軟肋,,必定是十分熟稔的親友,;如果只知一些基本履歷信息,,只能算同事或點頭之交。其中,,“個體愛好”與“搭子”非常相似,。兩個人“相互觸碰但不太過親昵,基于共同愛好來做事”,,這就是“搭子”,。
實際生活中,“搭子”社交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分類,,從相約運動的健身“搭子”,、一起玩劇本殺的劇本殺“搭子”,到一塊兒學習的圖書館“搭子”,、互相探討深刻話題的哲學“搭子”……只有想不到,,沒有“搭”不到。正在愛爾蘭上學的留學生坤艷回憶,,自己在國內(nèi)讀書時,,就有過一位留學申請“搭子”。“搭子”是她的同院同學,,之前兩人面熟卻從未說過話,。“當時我想出國讀博,通過同學得知她也在申請,,所以想跟她搭伴兒,,交流申請經(jīng)驗和注意事項。”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
由此可見,找“搭子”不限于在網(wǎng)上“廣而告之”,,身邊也隱藏著找到“搭子”的可能,。根據(jù)相關機構(gòu)發(fā)布的報告,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搭子”的幾率更大——逾80%的受訪者表示“搭子”來源于同學同事,,借由線上線下活動認識的只占不到20%,。
在人員分布上,不同群體找“搭子”的比率和偏好也有所差異,,工作環(huán)境較為穩(wěn)定的白領比自由職業(yè)者更愛找“搭子”,,女性比男性更愛找搭子??傮w來說,,各類群體的“搭子”主要集中在餐飲消費和戶外旅行方面。
沒有負擔的輕社交
“搭子”社交是如何在年輕人中火起來的?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講師,、碩士生導師胡鵬輝指出,,首先要看到宏觀的社會變化之于微觀個體產(chǎn)生的影響,“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或者說城市化發(fā)展給人帶來極大流動性,,許多人不會一直‘駐留’家鄉(xiāng),,而是外出求學,繼而留在異地他鄉(xiāng),。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于斯長于斯’狀態(tài)較之以往更少見,,‘異鄉(xiāng)人’很難跟空間距離相去甚遠的父母親友進行面對面的即時溝通。”
然而,,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又需要借助社交找到情感歸屬,汲取能量,、對抗孤獨,。胡鵬輝認為,面對不熟悉的地方,、陌生的人群,,個體化的青年往往傾向于選擇“優(yōu)先滿足自身需要”的人際交往。有共同愛好,、共同目的的搭子恰好符合這種需求,。
北京女孩璐璐曾為了去香港看演唱會找過“搭子”。當時,,兩個人都擔心到當?shù)厝松夭皇?,也都擔心買到假票,因此成了“搭子”,。“跟朋友去,,她為了將就我而去看演唱會,我也要相應付出,,陪她逛景點,,但整個時間不充裕。跟‘搭子’去,,我們目標一致,,去香港只要完成看演唱會這一件事就好了。”
胡鵬輝指出,,“搭子”社交的積極意義正在于它是一種沒有負擔的輕社交,,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的情感補償,實現(xiàn)某個目的,。也就是說,“搭子”社交具有“利己”的工具屬性,當雙方的目標一致,,“搭子”社交就可以服務于此并幫助二人“相互取暖”,。心照不宣的距離感、默契留守的邊界感,,讓“搭子”們輕松地待在各自的舒適區(qū),,不必假裝熟悉、也不需刨根問底,。這是“搭子”社交火起來的原因,,也是其魅力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搭子’社交是親密關系的降級,。當然,會有人認為它不值得存在,。”胡鵬輝說,,“然而這種較強的工具屬性,對于渴求滿足某種需求的人來說還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運動“搭子”在健身房里相互陪伴,,避免了獨處,又鍛煉了身體,;圖書館“搭子”相約學習看書寫論文,,學業(yè)取得了進步;哲學“搭子”在深層次有所共鳴,,說是現(xiàn)代版“高山流水”也不為過,。這讓個體化的年輕人感到有所歸屬,不再孤獨,。
一種重新尋回“附近”的可能
“學術界有‘附近’的說法,。”胡鵬輝提到,這也可以和找“搭子”聯(lián)系起來,。隨著社會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不斷向末端延伸,動動手指就可以從APP上點外賣,、坐在家里上網(wǎng)就能知曉一切,,大家不再需要像原來那樣和周圍人早晚相見,“結(jié)果是人越來越‘原子化’,,愈發(fā)關注自我和‘遠方’,,忽略了‘身邊500米’。”尋找搭子其實正是走出“房間”,、找回親密和歸屬感,、重拾“附近”的第一步。
即使在不同國家留學,坤艷依然跨越大洋保持著和“搭子”的聯(lián)系,。她覺得,,平日里她們就私人生活、個人情感,、讀書學業(yè)進行深入交流,,就是雙方進一步發(fā)展為朋友的信號。“雖然最初把對方定義為‘留學申請搭子’,,但其實我們早就越過邊界,,成了無話不談、一起吐槽一起笑的姐妹,。”
董晨宇把這種重拾“附近”的現(xiàn)象,,解釋為“搭子”社交不穩(wěn)定性導致的“搭子”關系瓦解。“當兩個人決定共同再‘剝一層洋蔥’成為朋友,,這段關系就瓦解了,。”董晨宇說。只不過,,“情感升級”是“搭子”關系的正向瓦解,。
然而,像坤艷這樣發(fā)展“搭子”為朋友的人畢竟只是少數(shù),,更多情況可能是相處中發(fā)現(xiàn)各自取向和側(cè)重點不同,。“比如和一個人成為飯‘搭子’,但搭著搭著發(fā)現(xiàn)一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另一個卻斤斤計較,,覺得這個貴了、那個不值了,。一旦產(chǎn)生不協(xié)調(diào),,‘搭子’就可能默契地退回‘洋蔥’第一層,‘搭子’關系也就不復存在了,。”董晨宇說,。
即使取向一致,周小鵬認為“搭子”社交也并非完全可靠,,甚至熱衷結(jié)交“搭子”也有可能導致個體處理長久關系的能力退化,。她指出,親密關系中有三種角色,,分別是:我開心就好,,不管別人的“兒童角色”;我要管別人的“父母角色”,;既要像父母角色那樣管別人,,也要像孩子角色那樣偶爾玩一玩的“成人角色”,。“孩子之間可以愉快玩耍,但不可能對彼此負責,。”周小鵬說,,“一部分人沉迷于‘搭子’社交,,合則聚不合則散,,會使自己兒童化,無法處理好身邊的長久關系,。說得嚴重一些的話,,如果這個人過分兒童化,那么他永遠無法變成成年人,。”
胡鵬輝認為,,應當充分意識到,人對于歸屬感的需求始終存在,,而“搭子”提供的情感支撐畢竟有限,。如果抱著“找‘搭子’”的目標找“搭子”,最終會因為過分明確界限,、不肯再邁一步而限制了深入交流的可能,。
專家建議,“搭子”社交是重拾“附近”的好方法,,但終究還是要保持開放心態(tài),,積極尋找真正的交心友誼和親密關系。
本報記者 王晶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