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膠州路上,,很多建筑都已經(jīng)變得飽經(jīng)滄桑,在百年以前,,這里雖然是德國租借地,,但是震旦公學里傳來的讀書聲,讓人感受到仁人志士為了振興中華而做出的種種努力,。而學堂的創(chuàng)始人陳干在這里傳授國學,,宣傳革命,為后來的革命黨培育了大批骨干人才,。震旦公學的種種活動對清政府和德國殖民者的統(tǒng)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1909年,膠澳當局下令查封了震旦公學,,陳干被迫出走日本,。
“震旦公學”意為振興中華
陳干,字明侯,,原名貴川,。山東昌邑人,生于1881年,。
據(jù)青島文史專家魯海介紹,1905年8月,,陳干去了日本,,這時候,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口號,這正符合了陳干的意愿,,認為找到了革命的目標,,于是宣誓加入同盟會。在同盟會中,,他結識了黃興,、宋教仁、徐鏡心等革命黨人。1906年,,陳干回國再到關外,,秘密從事革命活動,被稱為“關東三杰”之一,。1907年秋季,,陳干被驅逐出東北,他來到青島,,宣傳革命,。
清朝末年實行教育改革,開辦新型學校,。同盟會也利用了這樣的機會,,通過辦學的形式,培育革命人士,,宣傳民主思想,。因山東境內膠澳租借地為德國殖民地,清政府無法干預,,于是同盟會成員便設法來青島開展民主革命活動,。陳干也與同盟會的劉冠三共同商定在青島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
說起震旦公學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頗有一番深意,,“震旦”在佛教經(jīng)典中是對中國的稱呼,革命黨人取為校名,,是振興中華之意,。當然中國人要想在德國的租借地創(chuàng)辦學堂,也遇到了很多阻力和困擾,。
雖然在膠澳租界地里開辦學校的想法很好,,但是也并不是只有想法就能辦起來的,最重要的在于辦學資質,、資金以及師資力量,。1907年,劉冠三和陳干在膠州路租賃房屋,,準備籌辦建校,。
其中劉冠三負責籌集辦學經(jīng)費,也是想出了很多的方法,,例如組織革命青年依靠鹽民,,武力奪取沿海稅局的公款,打劫貪婪的鹽商,、煙販等豪富之家以及向同情革命的各界人士募捐,。經(jīng)多方努力,,解決了辦學經(jīng)費。學費的問題解決了 ,,辦學資質和師資力量的重任就落到了陳干的肩膀上,。
為辦學與殖民者拍了桌子
為了尋找有力的師資力量,陳干專程去了一趟日本,,同丁惟汾,、章太炎等商討辦學事宜,并負責延聘教師,、招生,,這辦學的資金和師資力量都有了 ,剩下的就是辦學資質了,。
魯海先生說,,當時青島屬德國租借地,辦學立案要經(jīng)過德國殖民當局批準,。德國人對同盟會在青島的活動已有風聞,,恐怕革命黨人在這里辦學會危及他們的統(tǒng)治,因而當陳干等人要求辦學立案時,,遭到拒絕,。陳干當即與膠澳當局的德國官員拍了桌子,并且義正言辭地質問道:“對妓院你們可以立案批準,,建學校卻不行,,難道你們大德意志是器重妓院而輕視學校嗎?”這一問使得德國官員無話以對,只得批準,。學校正式成立后,,掛出了“震旦公學”的校牌。
震旦公學開辦于青島人居住的大鮑島區(qū)膠州路,,其實也是同盟會在青島的革命機關,。學校的教職員工都不領取薪水,而是與學生們同甘共苦,,師生之間還能互教互學,,無論是誰,只要具有一技之長,,就可以成為老師,。學校在授課中,,十分重視革命思想教育和對學生軍事技能的培養(yǎng),,并注重把革命思想傳播到校外群眾中去。震旦公學的規(guī)模雖然不大,,但師資水平很強,,有很多的精兵強將,,其中景定成、陳家鼎,、陶成章,、韓蔚齋任國學教員,呂秀文,、商震,、王鳴雙任軍事教員,呂子人,、李佩蘭,、趙錫九、王虎蹈,、王汝仁為軍事行動教師,,這些人當中有不少在日后都變成了國民黨的骨干和元老。
震旦公學除設文化課外,,還開設了軍事學和軍事技術訓練,。由于學堂在德國租借地內,師生們一律留短發(fā),、穿軍裝,。他們還買了軍械炸藥,旨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學校變成了一個地下的武裝部,教員和學生們準備隨時發(fā)動革命,。
因觸及殖民者利益被強制關閉
震旦公學開辦之后,,其影響力越來越大,也讓清廷十分恐懼,,學堂開辦的時候,,山東巡撫即向德國膠澳總督提出取締震旦公學的“照會”,一開始,,膠澳當局未予理睬,,學堂依然在青島佇立不倒。
但是由于革命黨人也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綱領,,由陳干領導的震旦公學的革命活動也漸漸觸及到了德國殖民者的利益,,這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安,震旦公學也自然而然地上了德國殖民者的“黑名單”,。
為了防止震旦公學的革命黨人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德國殖民者也派密探監(jiān)視學校師生的舉動,并準備伺機破壞,。
曲海波在《陳干將軍在青島的歷史背影》一文中寫道 ,,當時,,德國正無理要挾清政府,索要茅山,、濰縣,、諸城、沂水 ,、沂州等5處的礦山開采權,,而清政府竟默認了德國這一掠奪要求。消息傳出后,,陳干怒不可遏,,聯(lián)絡紳商學界愛國人士,與在濟南的于洪起,、周樹標等人一起組織了“山東礦產(chǎn)保存會”(即“保礦會”),,領導了聲勢頗大的保礦愛國斗爭。
這嚴重損害了德國殖民者在山東的利益,,于是德國殖民者就對震旦公學下手了,。1908年12月的一天,德國膠澳總督傳約陳干到總督府,,責令他一個月內離開青島,,并要關閉震旦公學。陳干駁斥道 ,,保礦是正當行為,,且震旦公學也沒有觸犯德國的法律,不應該被關閉,。
德國殖民當局見無法使陳干等革命黨人就范,,就派巡捕包圍了學校,將震旦公學強行封閉,。震旦公學雖然僅僅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但它在宣傳革命 、組織群眾方面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1909年,,膠澳當局下令查封了震旦公學,學校只辦了近一年時間,,陳干只好又去了日本,,等待機會準備再次革命。
與康有為主張不同卻私交甚好
早在1905年,,陳干東渡日本參加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辦的同盟會時,,就結識了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的康有為。
熟悉歷史的人們都知道 ,,康有為是主張君主立憲的?;逝深I袖,而陳干則是主張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度的同盟會會員,,兩人應該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派別不同卻沒有影響兩個人的私人情誼,。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文學部教授北村稔先生介紹說,,很多專門研究辛亥革命的專家都感到十分不可思議。而在陳干的外孫女佟立容所著的《陳明侯將軍》一書中,,也對兩人的私人情誼進行了解釋:“康有為主張維新變法,,倡導君主立憲,雖然與明侯公(陳干)徹底革命的主張大相徑庭,,但是明侯公非常崇拜其學識,,所以以老師相待。”而康有為晚年來到青島之后,,也得到了陳干如恩師一般的待遇,。
1923年,康有為來到青島之后,,陳干當時擔任青島接收第一部委員,,對康有為多有照顧,兩家人交往也十分頻繁,,并且一起前往泰山游歷,,游泰山的時候康有為曾經(jīng)為陳干題詞:“巖巖巨石,矗矗高峰,,潺潺間流,,落落長松。”
1927年6月,,陳干率領北伐軍要進攻山東,,當時山東在軍閥張宗昌的控制之下,陳干的家屬為了躲避迫害,,躲往康有為上海愚園路寓所,,當時康有為雖然已經(jīng)在同一年的二月過世了,但是康有為的遺孀依然為陳干的家屬提供了保護,。1927年8月18日,,陳干在南京遇害。陳干之妻俞梅生在康夫人和保鏢王子春夫人的鼎力關照下,,保全了陳干子女,。通過此事,可見兩家人情誼之深,。
城市信報記者 潘立超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