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看考古發(fā)現就會知道 ,,青島地區(qū)早在萬年以前就有人居住了,。夏商周時期,青島境內分布著莒,、夷、介、萊等東夷古國,,這些“國”,實際上多是一些帶有濃厚氏族部落特征,、各自獨立的居民集團,。
也就是說,那個時期青島地區(qū)是被東夷人控制的,,是跟中原文明截然不同的化外之地,。今天的《發(fā)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西周封國介國,。
介國歷史:東夷人建立介國
介國在歷史文獻中十分少見,,大概因為它是一個小國,不被重視,。它的首次出現應該是在《左傳》,,據《左傳·僖公二九年》載:“介葛盧聘于魯……”大意是說,介國的國君葛盧到魯國拜見魯君 ,。魯僖公二十九年是公元前631年,,此時尚是春秋時期,如此看來,,介國很可能在周朝開國之初就存在了 ,。而《青島百科全書》記載,介國,,“西周封國,。東夷族,姓氏不詳,。”
介國出現的時期,,也正是東夷人較為強盛的時期,這就要說說東夷人的歷史了,。據《青島百科全書》記載:“夷是華夏歷史上東方最早的民族的統(tǒng)稱,。考古發(fā)掘證明,,在舊石器時代,,山東半島就有古人類生存,,這些新石器時代生活在山東沿海一帶的土著居民就被稱為東夷人。”當時,,山東半島都在東夷人的掌控下,,青島地區(qū)也主要是萊夷人居住,屬東夷人之一部,。按照記載,,東夷人又衍生出來許多部族,《后漢書·東夷傳》云:“東方曰夷,,夷有九種,。”也就是說,山東半島有九種東夷人,。這些東夷人有著獨特的習俗,,《說文通訓定聲》里對東夷人有這樣的形容:“夷,東方之人也,。東方夷人好戰(zhàn),,好獵,故字從大持弓比會意,,大,,人也”。意思是說,,東夷人善征戰(zhàn),、喜射箭,因此把“人”和“弓”合在一起叫“夷”,。據歷史學家考證,東夷人早期就有固定的婚姻形式,,有的墓穴就是夫妻合葬,,并且按照男左女右排列。而東夷族的勇猛程度,,歷史上也有記載:“紂百征東夷而殞”,,說明商紂王最終也沒能征服東夷人。
周朝開國之初,,山東半島上有許多東夷人建立的國家,,而具體到青島地區(qū),東夷人建立的國家主要有四個,,就是萊國,、莒國、夷國和介國,,其中最強大的要數萊國,。據青島科技大學教授王才路的《論青島古代文化》稱:“那時青島地區(qū)部分屬萊國,,部分屬介國。萊,、介均為東夷人,。……古介國,東西兩境分別與莒國和萊國相接,。”
到了春秋時期,,東夷人建立的國家漸漸地和周王室的封國有了交流。比如萊國,,就曾經派兵隨從周王室作戰(zhàn),。而介國,如我們上文所言,,國君葛盧還曾到魯國進行國事訪問,。不過隨著周王室地位的衰微,地方上的大國開始無視中央權威,,肆意侵犯小國,,介國的命運也就朝不保夕了。介國在春秋末年消失了,,關于它的滅亡有兩說:一說是介國為莒國所滅,,介國的介根(今膠州城子村)被改為莒國的都城 ;還有一說是介國亡于齊國,公元前548年,,齊將崔杼侵介根城,,介國滅亡。不管怎么說,,介國最終沒能在大國爭霸中生存下來,。
介國消失之后,它的歷史也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1960年,,山東大學發(fā)現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高鳳翰的一幅水墨畫《博古圖》,,圖中畫有一束蓮花,,栽植在一個造型古樸的瓶子(三足陶器)里,題款為一首小詩:“介子城邊老瓦窯,,田夫掘出說前朝,。阿翁拾來插蓮供,常結蓮房碗大饒,。”畫者無意,,見者有心。這幅《博古圖》,引起了當時在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書的劉敦愿教授的思索,。他認為,,這個畫中的容器有流、有鑒,、有足 ,,雖然容器被畫得有些變形,但不難看出,,這是一件古陶鬶 ,,是遠古人用來盛水或燒水的器皿。高鳳翰詩中的介子城指的正是其原籍膠州三里河一帶,,莫非在那里有一處遠古時代的遺址?1961年,,劉敦愿教授根據此詩及詩序發(fā)現介子城,介子城就在膠州南關,,也曾是東夷人的城池,。與之不遠,就是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三里河遺址,,說明古介國也是三里河文明遺存,。從此,介國的歷史才慢慢被人再度重拾,。
介國都城:黔陬古城有兩個
介國雖然是個小國,,但地近大海,有魚鹽之利,,所以經濟頗為繁榮,。《青島百科全書》記載,,“介國都址在今膠州城獻村(此地因居民以趙姓居多,,又稱趙家城獻村)西”;史璐的《東夷古國興衰》也提到:“介國都城遺址位于膠州城獻村附近,后來一度成為漢代黔陬城,。”不過經過考察挖掘,,卻找出了兩個黔陬古城的遺址,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實考察黔陬古城的歷史變遷,,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 。
第一座黔陬古城位于今膠州杜村鎮(zhèn)趙家城獻村 ,,又叫東黔陬古城,,這就是當年介國的都城 。根據當地村民介紹,,“城獻”一詞是古代遺存下來的,,但現在僅從字面上很難解釋其含義。文獻記載,黔陬古城始建于春秋初年,,齊國將介國消滅以后,,黔陬古城一度為齊邑,也就是齊國城池,。等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在膠州境內設黔陬縣,,縣城在今城獻村介國遺址上,,這是膠州正式設立行政單位的開端。漢代在今膠州境內南部和西南部設一國四縣,,黔陬縣仍是其中之一,,后來其他三縣和侯國廢除,只有黔陬縣一直存在,。青島文史專家姜茂森曾實地考察過東黔陬古城 ,,因為這座古城堙沒已久,跟眾多古城一樣,,已經成為農田的一部分,,根據地勢走向,從農田下方發(fā)現一條小河,,這條河上還有橋涵,,疑為黔陬古城護城河遺跡。此外,,他還發(fā)現了多處夯土層,,高1米至3米不等,很可能就是東黔陬古城的城墻,。
第二座黔陬古城位于今膠州鋪集鎮(zhèn),,又叫西黔陬古城。說來也怪,,西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因為某種不知名的原因,作為黔陬縣城的黔陬古城遷移了,,遷移至今膠州鋪集鎮(zhèn)西北,,也就有了第二座黔陬古城。黔陬古城遷此后,,成為高密都城 ,,此后為高密郡、平昌郡郡治,。而在西晉后期,,由于郡制混亂,,形成了長達300余年的戰(zhàn)亂局面,雖然黔陬古城保存了下來,,但歸屬不定,。可見,,在當時黔陬古城是兵家必爭之地,。姜茂森亦曾實地考察過西黔陬古城遺址,據鋪集鎮(zhèn)黔陬村村民介紹,,童年時就從老人口述中得知“黔陬古城”,,直到現在,還可從古城地下挖掘到薄磚,,這些薄磚就是當時黔陬古城用來壘城墻用的,。在當地柳樹林有一道天然土嶺屏障,靠近邢家?guī)X村,,高約20米,,叫做“南天門”,據說這就是黔陬古城的南門,,在黔陬古城遺址東北角,,有個地名叫做“老牛槽”,又叫“華紅灣”,,曾留有多個神話傳說,,流傳最廣的就是那里曾是神仙做買賣的地方。
關于第二座黔陬古城,,當地流傳一句諺語,,叫“震了古黔陬,出了膠西城”,。膠西,,即膠州。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古代一次大地震,,使得黔陬古城毀于一旦,黔陬古城做為行政中心,,移至膠州,,時間大約在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黔陬古城在地震后遭沙塵覆蓋,,古城文明也隨之沉入沙塵,,于是成了一座鮮為人知的“廢城”。如果這個傳說成立,,膠州城就是第三座“黔陬古城”了。
介國國君:葛盧能聽懂畜語
說了介國的歷史和都城 ,我們接下來介紹一下介國的開國國君 ,,他的名字叫葛盧,。葛盧,上古時高陽氏后裔,,是膠州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名人,。他在位期間 ,積極發(fā)展農牧業(yè)生產,,加強軍事力量,,介國成為東夷強國。
關于葛盧的記載主要見于《左傳》和《列子》,,記載的內容很少,,但信息量極大,從中我們至少能知道兩件事:
第一件,,葛盧能聽懂牲畜說話,。人有人言,獸有獸語,,但人能聽懂牲畜說話的,,很少見?!蹲髠?middot;僖公二九年》載:“介葛盧聘于魯,,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問之而信,。”意思是說,,魯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介國國君葛盧到魯國拜見魯僖公,。魯僖公高規(guī)格接待葛盧,,在宴會上以殺牛的太牢之禮待客。葛盧聽到了牛被殺時的叫聲,,就說:“這頭牛生了三頭牛,,結果三頭牛都在祭祀時被殺了。我從它的叫聲里就聽出來了 ,。”詢問之下,,這頭牛的情況還真和葛盧說的一模一樣。從一頭牛的叫聲中就能聽出它的悲苦身世,,你說神奇不神奇?東漢大儒鄭玄為此加了注釋:介國是東夷之國,,當地的民俗能解獸語,,所以葛盧能聽懂“牛鳴”的意思?!读凶印芬灿蓄愃频挠涊d:“今東方介氏之國,,其國人數數解六畜之語。”由此可知,,介國人很有可能是最早馴化和飼養(yǎng)牲畜的青島地區(qū)先民,。
第二件,葛盧能征善戰(zhàn),。據《左傳》記載,,魯僖公二十九年春天,葛盧前往魯國拜見魯僖公,。去干什么呢?原來介國準備攻打千里以外的蕭國(宋國的屬國,,在今河南境內),想借道魯國,,取得魯國的支持,。但是不巧的是,魯僖公外出會見諸侯,,未見到 ,。這年秋天,葛盧又赴魯國,,也就是上述“殺牛待客”那次,。這次會晤很成功,一年后,,介國入侵蕭國,。
據說,葛盧曾在介國的介根(今膠州城子村)建亭望海,,是為介亭,。清初重建了介亭,“介亭春樹”(因亭旁長滿椿樹,,又稱介亭椿樹)也成了古膠州的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間,膠州知州周于智的詩歌《介亭春樹》中寫道:“綠陰深處萬人家,,野色蒼茫入望賒,。時有幽人閑吊古,孤亭徙倚日西斜,。”
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城市信報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