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趣青島】尋覓老味道 手工湯圓一做就是30年
春節(jié)假期雖已結(jié)束,但在許多人心中“年”尚未過完,,只有過了正月十五,吃完元宵才算真正過完年,。
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從滾元宵到搓湯圓,,千百年來,,無論做法還是口味都衍生出了千般變化。早些年,,正月里走親訪友時,,看到老師傅用竹簸萁滾元宵,總?cè)滩蛔韮山?,把這份年味帶回家,。然而隨著機械化的普及,用傳統(tǒng)技藝滾元宵的老店已不可尋,,手工搓湯圓的也是鳳毛麟角,。
“人工成本太高了,一個人一天300元,,所以現(xiàn)在市面上基本都是機器做的,。”康林正宗水磨元宵店老板宋翠琴告訴記者,包湯圓雖然沒啥難度,,但卻著實是個體力活,,每人每天要包200多斤,才能滿足元宵節(jié)前夕的市場需求,。
康林正宗水磨元宵店是島城僅存的幾家手工湯圓店之一,,始于1990年,至今已做了30多年的湯圓,。后廚里,,兩位大姐正忙著包湯圓,揪一塊面團,,把切成小方塊的餡料包進去,,再雙手搓圓,到面盆里滾一滾,。對于熟練工,,3到5秒,就能搓出一顆湯圓,。
宋翠琴介紹說:“我們雖然叫元宵店,,但嚴格來說,把餡料包進面皮再搓圓的應該叫湯圓,。機器滾的因為怕煮散,,所以面皮更硬,,湯也渾濁,現(xiàn)在大家吃的基本都是湯圓了,。”
后廚里,,兩位大姐正忙著包湯圓。手工的,,個大皮薄,。
這家店的創(chuàng)始人是宋翠琴的父親。“父親對品質(zhì)要求很嚴格,,餡料切的不好,、包的不均勻,稍有不滿意就得重做,。”宋翠琴回憶說,,父親是名老教師,退休后閑不住,,想找點事干,,就包起了湯圓。一開始是他自己做著賣,,結(jié)果生意太好忙不過來,,宋翠琴就和妹妹一起幫他包湯圓。現(xiàn)在,,退休后的宋翠琴接過了父親的班,把手工湯圓堅持到底,。“有人愛吃,,我們就繼續(xù)做下去。父親雖然不在了,,但我們依舊按照他的標準來,,選材都用最好的,真材實料,,不能砸了牌子,。”
談話間,不斷有老主顧前來購買湯圓,。帶著小孫子來買湯圓的丁阿姨已經(jīng)吃了20多年康林家的湯圓,,除了自家吃,每年還會買些走親戚,。阿姨說原先她住在四方,,老宋他們在人民路上有家海濱超市里賣湯圓,后來店搬家了,,她就專程坐車過來買,。“面皮軟滑口感好,,用料實在,芝麻花生的都很香,,炸著吃特別好吃,,你們可以試試。”作為老主顧,,丁阿姨對康林家的湯圓贊不絕口,,還熱情地跟我們分享起了吃法。
慕名而來的顧客絡繹不絕,,僅半個小時的時間,,店家就賣出了幾十斤湯圓,不少顧客都是直接買四斤,、六斤,,與親友一同分享。“家里人多,,去年按人頭每人4個買的,,結(jié)果大家都愛吃,把我的那份給吃了,,今年我多買點,,別又沒吃上。”回頭客直言,,他家的湯圓太“搶手”,,全家老少都愛吃。
宋翠琴負責給客人稱重,、打包,,得了空也跟著一起包湯圓。
康林正宗水磨元宵現(xiàn)在有兩家店,,一家在逍遙二路的生活家市場內(nèi),,一家在伊春路的益欣超市里,由宋翠琴夫妻倆分別打理,。因為多年來積累的好口碑,,每年都有企業(yè)團體訂購當作員工福利,還有幼兒園和養(yǎng)老院找來,,拜托他們提供材料并教學包湯圓,。
宋翠琴告訴記者,每年差不多11月開始,,湯圓市場就熱起來了,,臨近春節(jié)這段時間每天大約能賣三四百斤,到了元宵節(jié)前夕從早到晚排隊都是常有的事,,一天能賣五六百斤,。“生活家市場7點半開門,,我們差不多從市場開門一直包到下午。太累人了,,現(xiàn)在誰還遭這罪啊,,趁能干再堅持做幾年。”
康林家的黑芝麻湯圓,,一個字“香”!
天津路上大老李的老店,,正月初九就排起了隊。
位于市南區(qū)天津路上的另一家老字號大老李湯圓情況也差不多,,排隊買湯圓的人絡繹不絕,,不少人是專程開車過來買的,一買就是十多斤,,說要給親戚送去,,家里人都愛吃。
大老李湯圓始于1994年,,是“山東名小吃”和“青島特色小吃”,。專注做湯圓27年的大老李夫妻,今年都已70多歲,,店里幫忙打包和賣湯圓的也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F(xiàn)在店里賣的湯圓都是年前提前做好的,老板娘告訴記者,,每年正月十二開始,,門口就會排起長隊,他們備好了上萬斤湯圓,,除了兩家店鋪銷售,,還銷往超市。“像豆沙,、黃豆口味的做的少,,已經(jīng)沒貨了,,大家最喜歡的黑芝麻,、花生的備貨足,管夠!”
要說受歡迎的秘訣,,老板娘坦誠地表示,,只是做了一個食品經(jīng)營者該做的事。“我們不放添加劑,,講究真材實料,。包湯圓沒啥技術含量,好不好全看食材,,我們今年的黑芝麻是從江西進的最好的有機黑芝麻,,20多一斤,。我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不是我有多好,,全靠同行襯托,。”
當初決定開湯圓店,是因為大老李自己喜歡吃湯圓,,去南方出差時看到當?shù)赜胁簧贉珗A店生意很好,,想著青島應該也有像自己一樣愛吃湯圓、小圓子的人,,所以決定在青島也開家湯圓店試試,,結(jié)果不僅賣得好,還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成了島城名小吃,。不過老板娘直言,一直沒做大,、沒走出去,,有點遺憾,現(xiàn)在兩人都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也沒精力繼續(xù)打理了,。“大家伙愛吃,做點大家吃吃就算了,。”
機械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今天,老店,、老人的手工作坊正漸漸消逝,,這份情懷“老味道”,且吃且珍惜,。
黃曉
[來源:青島新聞網(wǎng) 編輯:伏儀]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