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鏞在展示他的作品
金振鏞捏的八戒
年味漸濃,春節(jié)民俗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前麻蘭村,,現(xiàn)年67歲的農(nóng)民金振鏞,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間泥塑藝人。這些天,他正忙著趕制一批春節(jié)期間“熱賣”的泥人。年輕時候雕刻過石像,、水泥像的他,,改專捏泥人之后,練就了“看到啥能捏啥,、想要啥能捏啥,、捏啥像啥”的本領(lǐng),并參照天津“泥人張”,,篆印稱“泥人金”,。
打小他就愛玩泥
金振鏞從小愛玩泥,愛畫畫,,尤其癡迷看有關(guān)泥人張的影視和連環(huán)畫,。1985年開始,他在平度大理石廠搞石雕,,指導(dǎo)教師是山東著名雕刻家李柯民,,并得到青島泥塑家于稼祥的多次指導(dǎo)。后來他獨立搞水泥雕塑,。平度周邊地區(qū)有他精雕細刻的上萬件作品,。多年的“手上功夫”,他的指甲蓋粗糙變形,,像生了多層灰指甲似的,。但他說自己捏泥人的時,完全陶醉其中,,心情忒暢快,。
“上了歲數(shù),我還是喜歡捏這些小泥人,,老百姓也更喜歡這種土東西,。”金振鏞說,他不愿意捏那些卡通,、漫畫類的泥塑,,專捏有人體結(jié)構(gòu)的“泥人”,所以他敢稱自己為“泥人金”,。只要大家說出想捏啥,,他就能捏出啥,。成語、神態(tài),、動作,、歷史典故、生活情景全都不在話下,。
憑口感就知泥的好壞
捏泥人需要特殊的泥巴,。在前麻蘭村周圍有不少捏泥人所需的泥塊,分為黃泥和黑泥兩種,。找到泥后,,金振鏞都親口嘗一嘗,憑口感就能知道泥好用不好用,。
在捏泥人過程中,,老金認為,用濕潤軟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塑好人物的頭,、眉骨等最為關(guān)鍵,,然后刻畫衣紋表現(xiàn)質(zhì)感。最后是晾曬,,“不要直接在太陽下暴曬,,要陰曬,里面的技巧是幾十年的實踐摸索出來的,。”老金給記者拿出一個30年前給大女兒做的泥人肖像,,上面涂有金粉,至今完好無損,,“手腿的接頭,、彎度也是有講究的,不然還真易于裂紋”,。
“我覺得捏些‘正能量’的東西,,很有必要。”老金跟記者說起了泥人作品“風(fēng)雨同舟”和“岳母刺字”的創(chuàng)意:“這對夫妻同蓋一塊塑料布,,面帶堅毅的微笑,,誰見了都說好;‘岳母刺字’體現(xiàn)了孝和忠,這些東西擺在家里很有教育意義,,傳統(tǒng)美德不能丟,。”
他要讓“泥人金”走出去
別看老金說話一套套的,其實小時候因家庭成分問題他只上過三年小學(xué),,屬“半文盲”,。但用他老伴的話來說,“俺老金就是愛琢磨 ,、忒好學(xué)”,。2002年,,老金就開始接觸電腦。不會拼音,,他就練習(xí)用寫字板打字?,F(xiàn)在,老金能熟練上QQ,,發(fā)微博,,捏的泥人的照片不少也發(fā)在了微博上。
“我上網(wǎng),,主要就是看有關(guān)泥塑,、泥人的知識,看人家的工藝和思想,,咱不光要捏好泥人,傳播正能量,,還要把這種民間藝術(shù)傳承下去,,不能讓這個手藝在我這兒斷根。”老金說,,自己的兩個女兒都不太喜好捏泥人,,好在今年5歲的大外甥挺喜歡,常和他一起玩泥,,他準(zhǔn)備重點培養(yǎng)這個“苗子”,。
老金憨厚地說,“要是沒有記者來報道,,我這手藝就要埋在土里了”,。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泥人,每逢村里大集的日子,,他就把自己捏的泥人放在門前的展車上讓大伙欣賞,。甚至,他還想推車子到平度沿街捏泥人,,讓更多的人知道民間捏泥人的手藝,。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老金從2013年秋收后把家中的六畝地“流轉(zhuǎn)”出去,,專搞泥人產(chǎn)業(yè),。2014年,盡管訂單不多,,但他還是制作了200多個泥人,,其中140個不重樣。要是訂單多,,千了八百也能做,,前不久,,國家4A級景區(qū)平度茶山、城區(qū)杭州路一家民俗館以及北方國貿(mào)都向他發(fā)出過邀請,,春節(jié)后,,他要嘗試著走出去,他還要學(xué)習(xí)“泥人張”的彩繪,,真正做大做強“泥人金”,,也為平度這座膠東文化名城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說這些時,,老金的眼里充滿了自信和期待,。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 吳璟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