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5月4日,,嶗山龍?zhí)镀俦l(fā)山洪,,來自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校區(qū)的“嶗山搶險救人模范集體”臨危不懼勇救落水群眾,年僅19歲的軍校學員石建為搶救遇險群眾英勇獻身,。5月4日上午,,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校區(qū)舉行石建烈士犧牲30周年紀念活動,,通過向烈士雕像敬獻花籃,、新團員宣誓,、召開紀念大會 、與石建烈士親屬座談等活動,,緬懷烈士事跡,,激揚強軍夢想,激勵官兵傳承石建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
舍己救人的石建魂歸嶗山
1985年5月4日,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校區(qū)的前身“海軍第一航空機務學校”團委組織青年官兵到嶗山游玩,。當時天公并不作美,,細雨澆打著嶗山。中午時分,,雨勢越來越大,,龍?zhí)镀偕胶楸┌l(fā),從上清宮到八水河唯一的一條通道——漫水橋被洪水淹沒,。平日里,水流都是從漫水橋的石縫中通過的,,可當天,,水不僅漫過了石橋,而且水流還非常湍急,。在這30米長的橋下,,是一個連一個的深水潭,兩邊是峭崖陡壁,,水中亂石嶙立,。在這滾滾激流中,游人紛紛開始跌跌撞撞強行過橋,。這時,,正在龍?zhí)镀俑浇暮\姾娇展こ虒W院青島校區(qū)學員石建、葛茂進,、劉玉壯,、顧正強、李榮興看到了此景,。石建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位老人在橋上搖搖晃晃地站著,,四處張望,情況十分危急,,他顧不得自己的安危,,第一個趟入洪流,三步并作兩步來到老人身邊,,護送老人安全過橋,。
上岸后,石建告別了老人,,和其余四名戰(zhàn)友一起,,和附近游玩的青年工人在急流中一字排開,緊張地護送陸續(xù)到來的群眾,。雨越下越大,,站在最左端的石建正準備側身接應女工李華時,,李華突然右腳踏空,踩進了漫水橋上石墩與石墩間的縫隙中,,在她還沒回過神來的時候,,就一下跌落進了橋下的深潭,隨即被卷入了洪流中,。
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 ,,石建沒有絲毫的猶豫,他甚至沒有來得及跟身邊的戰(zhàn)友打聲招呼,,就縱深跳入了滾滾激流?,F(xiàn)場的人們只見石建奮力向李華游去,一把抓住了李華的衣襟 ,,使勁將她推向了在岸邊接應的戰(zhàn)友葛茂進,。而就在同時,又一名年輕工人于波被卷入了洪流,。石建又奮力游向了于波,,伸出雙臂救援他??删薮蟮暮榱鲗⑺麄兌藳_開了,,被卷入東岸的石建,雙手緊緊抓住了岸上的巖石,,轉過臉來,,又向于波游去。石建使勁全身最后的一絲力量終于又將于波抓住,,可是洪流再次將他們沖開,。就在這時,人們在下游救出了于波,,可石建,,卻再也沒有露出水面。同行的戰(zhàn)友葛茂進急壞了,,他趕緊連同幾名戰(zhàn)友一起到下游找尋石建,。而在護送完群眾過河之后,人們也終于在下游大石縫中找到了石建的遺體,。
30年來這個班只有副班長
石建,,山東藤縣人,原海軍第一航空機務學校學兵一大隊七隊學員,,1965年6月出生,,1985年5月犧牲。石建烈士和嶗山搶險英雄群體的事跡感動了人們,,海軍黨委授予他“舍己救人的模范共青團員”榮譽稱號,,并追記一等功;青島市授予他“愛民模范”光榮稱號;2003年,,“感動青島”十佳事跡評選中,以石建烈士為代表的“嶗山搶險救人模范集體”排在第二位,。學校將石建生前所在的培訓七隊命名為“石建隊”,,在“石建隊”建立了石建烈士紀念室,將石建生前所在二班命名為“石建班”,,這個特殊的班只有副班長,,石建永遠是他們的“班長”,每次點名和重大集會,,第一個點的名字是“石建”,,全隊學員齊聲答“到”!記者看到,掛著“石建班”錦旗的房間內,,7名戰(zhàn)士正在開班務會,,但對別人提起時,他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他們班有8名戰(zhàn)士,,石建永遠是他們的班長。而一張與其他戰(zhàn)士一模一樣的,,貼著石建名簽的床鋪,,被整理得一塵不染,似乎永遠等著石建訓練后的歸來,。5月4日當天,,石建整齊的被褥上平整地擺放著一條紅領巾,戰(zhàn)士們說,,這是小學生來參觀時,,為紀念石建擺放在這里的。
石建精神激勵學子30年
該校區(qū)政委洛長雙介紹稱,,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校區(qū)每年新學員入校第一課是參觀石建紀念室,,緬懷石建事跡。在石建和“嶗山搶險救人模范集體”的精神鼓舞和感召下,,“學石建,、當英雄”的愿望在該校區(qū)生發(fā)出巨大的正能量,涌現(xiàn)出一大批先進典型,。有與歹徒英勇搏斗中壯烈犧牲的學員賴戈林;有從呼嘯而過的列車下救出女青年的學員崔忠;有沖入青島國棉六廠火災現(xiàn)場救出20余名工人和大批國家財產的200名學員;有在棧橋將落水女青年救出的李永甜,、馬桂君等5名青年學員;還有撿到5萬元現(xiàn)金歸還失主的學員陳路等。
校區(qū)主任刁軍說:“30年來,,以石建烈士為代表的嶗山搶險英雄群體已經成為了校區(qū)的精神豐碑和一茬茬青年學員的精神號召,,引領廣大官兵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和更美的人生追求。”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吳璟 通訊員 魏娜 馮志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