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在即墨城區(qū)看到,,一種復古的燈具現(xiàn)身街頭,且很受市民青睞,,這種燈具叫“馬燈”,是上世紀的產(chǎn)物,。據(jù)賣燈商販介紹,,這些馬燈是他兩年來走村串巷收購來的,本來是為滿足自己的收藏愛好,,沒想到節(jié)前拿到市場上竟如此受歡迎,。記者了解到,馬燈之所以受市民喜歡,,主要原因是懷舊感強,,購買的市民認為它能幫著找回自己兒時過年的味道。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wǎng) 記者 楊海濤
老式馬燈熱賣蓋過現(xiàn)代燈具
昨天上午記者途經(jīng)即墨市墨水河橋,,只見一名男子拎著一個很特別的燈具出售,,不少車輛至此紛紛靠邊停下,車主下車上前圍觀詢問,。這些燈具是老式馬燈,,記者看到,這些馬燈均比較陳舊,,很明顯是用過的,都有一定“歲數(shù)”了,。“我剛過來不到一個小時,,已經(jīng)賣出去十多個,這也出乎我的意料,,沒想到這玩意兒還這么受歡迎,。 ”賣燈的商販笑著說,他出售的價錢是100元一對,。
奧迪車主買來準備裝飾庭院
就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一輛奧迪轎車停下,司機是一名中年男子,,他下車詢問價錢后當即挑選了一對,。 “我拿回去不是用來點燈照明,主要是作裝飾,,我有個小院子,,過節(jié)在院子里掛這么兩個燈具感覺挺有年味的,。 ”該男子笑著說。
“這東西很有過年的感覺,,我小時候就用過,,當年我上小學,就提著這么個燈走夜路,。 ”圍觀的徐先生說,,他已經(jīng)有四十多年沒有見過這種燈了,現(xiàn)在看來,,感覺很親切,。
“在我小的時候,用這種燈的都是大戶人家,,普通人家都點豆燈,,那種燈的燈火只有豆子那么大,晚上家里來個人,,得端起燈湊到臉上才能看清是誰,。 ”今年72歲的宋老先生見著馬燈,拔不動腿了,,給圍觀人群當起了解說員,,邊說邊比劃。他說,,這種馬燈又叫洋油燈,、煤油燈,旁邊有個扭,,轉動就可以調整亮度,,一間屋子照亮沒多大問題,在當時是很時髦的照明燈具,。
走村串巷兩年收了40多個
賣燈的商販叫陳偉,,他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喜歡搗鼓一些老物件,,其工作是開車給人送貨,,走村串巷的機會多,他就利用這點,,順便收購一些被遺落在角落里的老物件,,這些馬燈共40多個,是他花費兩年的時間收購來的,。 “一直沒打算往外賣,,就是自己喜歡,這不過年了嘛,有朋友到我家串門,,看到這些東西,,說有這東西才像過年,看上去特別喜歡,,還給我講了他以前用這種燈的事情,。我靈機一動,認為像他這個年紀的人肯定也會喜歡,,加之春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所以就都搬出來,賣賣試試,,沒想到還真很受歡迎,。 ”陳偉說,他找車流量大的地方,,把這些馬燈往路邊一擺,,不用吆喝,很快就能吸引眾人圍觀,。
“有些是買回去擺家里的,,比如書房啥的,大部分是被一些開飯店的買走了,,主要用于裝飾吧,。 ”陳偉說,他對燈具有一些了解,,但在售賣的過程中,,也學得了不少知識。“我發(fā)現(xiàn)凡是對這種老式燈感興趣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用我問,他們過來邊看就邊說起自己小時候用這種燈的場景,,很有趣,。 ” 陳偉笑著說。
清末引入當時屬“節(jié)能燈”
據(jù)史料記載,,自清末,煤油燈引入中國,,美觀的燈具,,先進的燃料,科學的燃燒方式及數(shù)倍于老油燈的亮度,,很快吸引了國人的眼球,,主要代表就是馬燈、座式煤油燈,它們的特點是燒煤油且使用玻璃燈罩,,關鍵是節(jié)油,,亮度高,是那個時代的“節(jié)能燈”,。
在中國,,據(jù)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春秋戰(zhàn)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xiàn),,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制成。
隨著歷史的演變,,陶,、鐵、玉,、琺瑯,、玻璃等各種材質和造型的燈具紛紛出現(xiàn)。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最流行造型的燈具——宮燈,。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