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前海沿線經過的市民和游客會發(fā)現,,棧橋南端被藍色圍擋封閉起來,,回瀾閣建筑周邊也搭起了腳手架和綠色防護網。昨日,,記者從市南區(qū)獲悉,從本周開始,,該區(qū)城市管理局將對回瀾閣主體建筑修繕施工,,整個工程預計4月底完成,五一可開放迎客,。
棧橋南端圍擋封閉
上午10時許,,記者在棧橋看到,棧橋南端已經被兩米多高的藍色圍擋封閉起來,,圍擋上張貼了“回瀾閣維修施工中,,給各位游客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謝謝合作”的提示牌,。回瀾閣兩層的主體建筑周邊搭起七八米高的腳手架,并用綠色防護網包裹,。
雖然回瀾閣被圍擋遮住,,但還是有不少外地游客來此合影留念。“真不巧,,這次來青島看不到回瀾閣的全貌了,,不過回瀾閣施工維修的場景更少見,在這里留影也有紀念意義,。”幾名拍照的樂天派游客笑著說,。
市南區(qū)城市管理局副局長申天壽告訴記者,回瀾閣施工現場近兩天才封閉設置結束,,修繕工作本周內正式開始,。回瀾閣修繕之前,,區(qū)城管局組織了市,、區(qū)文物,、安監(jiān)等單位,,聘請消防、文物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專家,,對回瀾閣進行整體安全風險評估,。評估結果表明,回瀾閣建筑主體不存在安全隱患,,只需進行小面積修繕即可,。專家組隨即制定了回瀾閣修繕方案,文保專家專門從檔案部門調出回瀾閣的資料檔案數據和老照片,,對建筑內外實施修繕施工,。
修繕施工修舊如舊
申天壽介紹說,施工單位將對現存殘損情況現場分析,,在尊重歷史原貌,、原工藝基礎上,盡可能恢復建筑的歷史風貌,,延續(xù)文物的歷史信息和時代特征,。修繕施工主要包括對屋面檢修、地面污漬徹底清理,,然后打封蠟保養(yǎng),。同時對內外開裂墻面修補、粉刷,,屋面梁體的裂縫也要加固,,并統(tǒng)一分類整理用電線路。預計4月底完成,五一對外開放,。本次修繕結束后,,回瀾閣內作何用途以及如何規(guī)劃客流,相關方案正在進一步調研,。
據悉,,建國之后,棧橋開放為休閑娛樂之地,。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回憶說,,回瀾閣曾經用作很多用途,它做過展覽館,,做過茶館,,甚至做過青島圖書館的閱覽室。1953年,,因為當時中蘇關系正處蜜月期,,回瀾閣也被改名為中蘇友好閣,牌匾由郭沫若書寫,。到了1958年,,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回瀾閣也摘掉了中蘇友好閣的牌子,,重新成為回瀾閣,。牌匾由時任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這塊牌匾一直掛到今天,。1984年,、1999年相關部門對棧橋景區(qū)包括回瀾閣,進行過兩次大修,,2013年又對回瀾閣進行了小范圍修整,。 記者 趙健鵬 攝影報道
[新聞鏈接]
回瀾閣的前世今生
了解青島歷史的人都知道,青島棧橋原本只是一座??看暗暮喴状a頭,,其出現完全是出于實用。那么為什么后來要在棧橋上建一座樓閣呢?文史專家魯海先生認為,,這跟當時棧橋的功能變遷有關。棧橋最初的確是一座小碼頭,,但是進入20世紀之后,,由于小港的建成,棧橋實際上已經開始逐漸從一個碼頭變成了青島的一個游覽景觀,。實用性下降,,游覽功能提升,使得當時的決策者樂意在棧橋上修建新物,以便更好地發(fā)揮棧橋的娛樂休閑作用,。
回瀾閣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國仿古典風格建筑,,也是青島為數不多的中國特色建筑之一。據介紹,,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接管青島,其后陸續(xù)在沿海一線修建了一批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筑,,其中包括水族館,、魯迅公園牌坊、棧橋上的回瀾閣,。為了保護樓閣,,設計者將亭閣處的橋頭設計為三角“個”字形狀,以避免海浪對建筑的直接沖撞,。而這個獨具匠心的設計,,不但能減少風浪對棧橋的侵蝕,也使得迎面撲來的海浪在撞到防波堤壩之后,,折頭而返,,前浪與后面迎來的浪濤交迭,頓時如雪起玉碎,,“回瀾閣”的名稱也由此而來,。1932年,青島正式動工開建回瀾閣,,至1933年6月正式完工,。自此,一座雙層八角飛檐的“回瀾閣”便出現在青島灣了,。
上圖:一名游客從封閉的圍擋縫隙探視準備施工修繕的回瀾閣建筑,。左圖:棧橋盡頭的回瀾閣建筑已經用腳手架包裹起來,本周就將動工修繕,。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