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雖然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也是海蜇捕撈旺季,,一艘船一天出海三趟,,差不多能打撈上3000斤到5000斤海蜇,。”王哥莊街道黃山社區(qū)書記林先喜介紹說。8月11日中午,,黃山社區(qū)的漁民們頂著30多攝氏度高溫,,將一船船的海蜇捕撈上岸,出水價最低幾分錢一斤的海蜇皮經(jīng)過“72變”,,變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記者跟隨黃山社區(qū)居民,體驗了海蜇捕撈,、分解 ,、蒸煮、制作等全過程。
高溫天撈海蜇,,有時能曬掉一層皮
俗話說得好,,秋后有一伏,小心“熱死牛”。11日中午12時30分左右,,烈日烘烤著黃山社區(qū),。站在海邊,遠遠地可以看到三五個小黑點正在慢慢地靠近,,捕撈海蜇的漁船回港了,,船上的馬達冒著黑煙,滿載著一筐筐海蜇駛向岸邊,。
今年60歲的王正強和家人穿著不透氣,、不透水的塑膠連體衣,正在往岸邊卸貨,。王正強卸到一半,,跳下了船,從外面開來一輛拖拉機,,這樣可以把海蜇直接裝車,,不必挑著扁擔再走遠路送上岸。他告訴記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山社區(qū)300戶居民中,有100戶左右從事海蜇捕撈,,擁有漁船40多艘,。兩家的頂梁柱結(jié)成對,成為一艘打海蜇漁船的主人,。
“我們這片海每天大概有三次明顯的潮涌,。”王正強一邊把籃子、桶扔進船艙,,一邊給記者介紹,,船要在潮水最滿時開到捕撈海蜇的地點,等待落潮時攔住隨著潮水而來的海蜇,。他這一船總共四個人,,兩個女的在船里,從一筐筐的海蜇當中挑選,,一些沒辦法食用的海蜇脖子,就被隨手丟進了海里,,挑選好了的海蜇,,由兩個漢子一筐筐地往拖拉機上搬。
午后的海面,,沒有一絲風,。肩上挑著一百多斤的擔子,,王正強晃晃悠悠地一趟趟搬運,汗順著臉頰嘩嘩地流下,。他對記者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第一次跟著父親出海一天,,回來之后就曬掉了一層皮,,“海上沒遮擋,比陸地上更熱,,你看我這皮膚,,比你們黑多了。”
7月份到9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幾個月份,,然而恰恰也是海蜇最大的時候,靠著這么一塊大“聚寶盆”,,山上又坑坑洼洼不長糧食,,社區(qū)的居民通過海蜇來賺錢糊口。王正強告訴記者,,村里幾乎家家都會捕撈海蜇,。“捕撈海蜇還簡單,出海后將浮漂放在水上,,下面掛有80米長,、垂直在海里20米深的網(wǎng)墻,并墜有石頭,,看著有海蜇來了,,把石頭拎起來,原本豎著的網(wǎng)成為了一個兜,,然后使勁抬上這上百斤的大海蜇就行了,。”
一個小時就上岸,這里的海蜇最新鮮
為啥這里的海蜇暢銷全國各地?林先喜告訴記者,,黃山社區(qū)位于嶗山頭以北的海域,,有一條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溝,是海蜇繁衍,、生長的聚集地,。漁民每年7月至9月就在這里捕撈海蜇,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從黃山碼頭出海不到十幾分鐘,,就能到達這條海底深溝,從出海到靠岸,不過一個小時的時間,,漁民在船上就能將海蜇分解,,而外地不少地方都是遠海捕撈,捕撈上來就需要腌制,,這樣一來到岸的時候再加工,,味道就變了。
“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到岸的漁船分解出海蜇的里子,、爪子、腦子還有皮,,里子,、爪子、腦子用開水焯熟后冷藏或者冷凍,,皮用明礬腌制成蜇頭,、蜇皮、蜇絲,,或者加工成即食的海蜇,。”林先喜說。當漁民在海上打海蜇時,,岸邊還有一群人,,他們也忙不停,原來這就是海蜇腌制工,。順著黃山社區(qū)的海岸線,,記者看到一個個腌制池,這就是海蜇腌制的地方,。
在“露天辦公室”里,,一頂頂小草帽是他們唯一的遮陽工具。他們深深地弓著腰,,將每個最輕十幾斤,,最沉幾十斤的海蜇倒入池子里,因為上岸的海蜇實在太多,,炎熱的天氣下,,一個小時的暴曬海蜇就能全部化成水,所以他們一刻也不閑著,。
一邊扔海蜇,,一邊撒入鹽和明礬。“一般100斤海蜇需要20斤鹽,,再加入大約四兩的明礬,。”漁民林訊志介紹說,,這些量全靠手感和經(jīng)驗來決定,。由于海蜇的捕撈者每天要出去三趟,,林訊志的工作時間也延長到了15個小時。“還得不停地翻,,不然鹽就會不勻,。”他說,經(jīng)過第一次七天的晾曬和第二次十幾天的晾曬,,原本10厘米厚的海蜇皮厚度將會變成1厘米左右,。
海上捕撈,兩人合作,,能“馴服”上百斤到上千斤的海蜇;從事“扒”海蜇的婦女,,熟練地判斷著每個部位的價格,海蜇脖子直接扔了,,海蜇皮放在桶里讓男人們運到岸邊交給小販,。上岸后的海蜇還有另外一個去處,那就是下鍋蒸煮,。在岸邊不到50米的地方,,搭建起了一個遮陽的棚子,別看能擋住太陽,,這里可是名副其實的“火焰山”,,不用走到跟前,在6米開外的地方,,你就能切膚體會到它的溫度,。60口鍋排成了六排,鍋底騰起明晃晃的火焰,,一起燒水煮海蜇,,這可謂是黃山社區(qū)的一大特色景觀。雖然是開放的空間,,但這個“廚房”里還是被熱氣籠罩著,。
在岸上的灶臺間里,不少婦女把分割好的海蜇爪子倒進大鍋里,,然后用鏟子來回鏟著,,一刻鐘后就可出鍋,裝到塑料盤子上晾曬,。一些漁民告訴記者,,海蜇里子價格最高,一般銷售價格是每斤20元以上,,其次是海蜇爪子,,每斤4元錢左右,,而鮮海蜇皮,一般是每斤兩三毛錢,。鮮海蜇皮也可以使用鹽,、明礬腌制加工成干海蜇皮,加工好的干海蜇皮一般每斤六七元錢,。
漁民林澤品穿著大背心大褲衩,,不斷地擦拭額頭上的汗水,正在整理剛剛煮好的海蜇里子,。“里子,、爪子、腦子都是比較值錢的,,出的比較少,,所以要進一步深加工,這樣能賣上個好價錢,。”還不到30歲的他,,儼然已經(jīng)是個專家了。“一般10斤鮮貨才能出半斤多,。”他告訴記者,。每天,這個“開放式廚房”都會集體開火,,“60口鍋每天能煮近十萬斤,。”
最熱的月份出海忙一艘船收入五六萬
下午2:00左右,20艘漁船上的海蜇都陸續(xù)卸完,。隨后王正強根據(jù)自己記錄的情況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這邊的小船多是22馬力的,而一條船出一趟海大約能捕撈5000斤左右的海蜇,,而海蜇各個部分的價格是不一樣的,。”他說,除了海蜇里子外,,海蜇其他部分在當?shù)厮麄儾⒉挥贸觼矸Q重,,而是靠著一種竹筐來作為標準,“兩筐為一擔,,其中海蜇頭一擔10塊錢,,而海蜇皮是一擔5塊錢,而海蜇里子煮熟后一斤20多元左右,。”
根據(jù)記錄 ,,一艘船出一次海大約收入1000元,“八月份是旺季,,其他時候稍差一些,,一直要忙活到10月中旬,,一艘船平均能收入五六萬元。”王正強說,。另外,,據(jù)漁民們介紹,從目前捕撈情況來看,,今年海蜇產(chǎn)量與去年基本持平,。
“這么多年來,全部靠人工,,靠著體力去拼,我們也盼著海蜇捕撈技術(shù)的進步和革新,。”林先喜對記者說,。
海蜇宴成招牌菜外地游客慕名來
在來黃山社區(qū)的路上,與大海僅隔著不到5米的直線距離,,風光甚是美好,,狹窄的兩車道盤山路上,看到最多的是外地拍照的車輛,。在社區(qū)的一家農(nóng)家宴當中,,記者發(fā)現(xiàn)9輛停放在這里的車將農(nóng)家小院堵得嚴嚴實實,8輛都是外地車,。“聽朋友說這里的海蜇宴蠻好吃的,,所以夏天趁著孩子放暑假,一家人過來玩,。”一位操著廣東口音的孫先生這樣對記者說,。
看來不光是在青島,就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黃山社區(qū)的“鮮海蜇”也都已經(jīng)小有名氣,。目前,黃山社區(qū)擁有了以蔥爆蜇皮,、白菜炒海蜇里子等為代表的海蜇宴,。當天,農(nóng)家宴的廚師為記者介紹了海蜇的經(jīng)典做法,。“涼拌原味海蜇,、海蜇里子拌小蔥、海蜇腦子雞蛋湯,、海蜇爪子炒白菜,,這些都是經(jīng)典做法。”廚師說,。
在介紹海蜇宴的同時,,廚師也提醒說,,“好吃歸好吃,在食用海蜇時一定要多清洗幾次,。”采訪中,,從事海產(chǎn)品批發(fā)生意的李先生說,這是由于海蜇在加工腌制的過程中加入了明礬,。此外,,也可以用醋泡一泡,或者搭配維C含量高的食物,,利用醋或者維C化解部分鋁元素,。另外喝牛奶也能夠降低對鋁元素的吸收。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張鵬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