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書、古琴演奏,、舞龍、漁家號子,、舞獅,、秧歌、小丑……10月1日,,即墨古城游人如織,,獨具地域特色的惠民民俗展演,為國慶佳節(jié)增添濃濃喜慶氣氛,。
毛方成是即墨大鼓書的傳承人,。在即墨古城東門里大街,他和另外兩名盲藝人邊說邊唱《古城新覽》,,唱腔韻味十足,,墜琴伴奏悅耳動聽,不時還穿插即墨方言評白,,藝術(shù)感染力很強(qiáng),,現(xiàn)場游客聽得津津有味,人群不時響起喝彩聲,。
“十幾年沒聽地道的即墨大鼓書了,,今天現(xiàn)場一聽,心里說不出的震撼和欣慰,。”正如回鄉(xiāng)探親的即墨人沈先生所言,,起源于民國初年的大鼓書,近幾年面臨失傳,后繼乏人,即墨古城組織毛方成等盲藝人現(xiàn)場展演,,深受游客歡迎,。
秧歌表演同樣人氣火爆。即墨古城鴨綠池戲臺廣場上,,游客里三層,外三層,,只見手執(zhí)竹板的“貨郎”,,扮相滑稽可笑的“媒婆”,以傘為標(biāo)的“膏藥客”,,民間藝人們身著艷麗服飾,,歌舞并重,,動作夸張,表演詼諧,,不時惹得大家捧腹大笑,。這是一種漢族民間舞蹈,早在明清時期就活躍即墨城鄉(xiāng),,每逢年節(jié),,秧歌隊走街串巷流動演出,一直延續(xù)至今,。
1日,,無論是在即墨古城東、西門里大街,,鴨綠池戲臺廣場,,縣衙廣場,還是在墨園啟秀亭,,到處可見獨具當(dāng)?shù)靥厣拿袼渍寡荨?/p>
隨著夜幕降臨,,即墨古城牌坊街亮起燈來。鑼鼓聲中,,兩條金黃色的長龍歡騰而來,,一會盤旋,一會飛躍,,舞龍師儼然活龍飛舞,。
這邊長龍歡舞,那邊“飄著海腥味的信天游”漁民號子響起來,。漁民們高亢,、粗獷、有力的號子聲富有韻律,,透著艱辛與滄桑,,沁人心底,游客領(lǐng)略到了濃濃的即墨漁家風(fēng)情,。
霓虹閃爍的鴨綠池戲臺上,,即墨姑娘們正在演繹戲曲舞蹈《百花爭妍》,讓游客感受到了傳統(tǒng)戲曲的時尚一面,。即墨柳腔折子戲,,《九獅圖》,柳腔表演唱《古城觀燈》等等,,一個個精彩的地方民俗節(jié)目,,讓游客和當(dāng)?shù)厥忻翊箫栄鄹!?/p> [編輯:云彩]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