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按上限要求追求最優(yōu)化,,又不具備前提條件——“頂格管理”逼得基層搞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是社會治理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但如果發(fā)展到嚴重地步,成為影響治理效率的突出問題,,恐怕就需要從管理模式以及理念上找找原因了,。
從公共管理學的角度看,普遍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與“頂格管理”模式及其理念有關,。所謂“頂格管理”,,簡言之,就是一切按照上限進行管理的操作模式和理念,。它表現(xiàn)為管理工作中的“四最”——“最全事項,、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快速度”,,也就是追求經濟學上的所謂“最優(yōu)化”目標。
然而,,實行“頂格管理”,,追求最優(yōu)化,是要有前提的,。首先需要最優(yōu)條件,,其次要付出最高代價與成本。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最優(yōu)化的前提條件和成本支付都是難于實現(xiàn)的,。如果強行要求“最優(yōu)化”,就會造成包括形式主義在內的很多問題,。概括起來說,,“頂格管理”帶來的主要問題:一是會推高管理成本,二是因缺乏操作的靈活性,,會降低政策的適應性,,導致工作難以真正落實。明明做不到,,又強制要求,,于是現(xiàn)實中就只好應付,“形式主義”就這樣出來了,。按基層干部們的說法,,形式主義是官僚主義逼出來的。
以“最全事項”而論,,做任何事情永遠是要有重點的,,不能把所有事一股腦兒都干了。但現(xiàn)在管理工作中事情實在太多了,,動輒“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但事情做起來都要到基層,,都要到達管理界面,,所謂“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上面千把錘,,底下一根釘”,。說到國家與社會治理,在上面就是一個想法或說法,,而到下面就是一大片事情?,F(xiàn)在基層以及管理界面上大多是超負荷運轉,這也要管,,那也要做,,結果事情往往是越做越多。社會治理中存在一種規(guī)律性現(xiàn)象——社會適應性反應,。即每一項政策或管理措施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管理對象的規(guī)避與反制,進而引發(fā)新的更多問題和提高管理成本,,比如查堵漏洞的措施往往會產生新的鉆空子機會,。
以“最高標準”而論,標準高,,意味著投入的成本要多,,最高標準就要有最大投入。但現(xiàn)在哪來的最大投入呢?至少在基層現(xiàn)在普遍缺乏資源,,缺少經費,。為什么現(xiàn)在有的地方債務問題突出?提那么高的要求,定那么高的指標,,但又沒給夠錢,,結果工作很難做。
以“最嚴要求”而論,,現(xiàn)在上面布置的任務非常具體,,包括路線圖、時間表,、各項標準,,有的干脆就是下發(fā)一個大表格,要求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然而須知,,底下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和上面的政策一一對應,但現(xiàn)在上面下達任務時配張表,,說必須做到嚴絲合縫,、一一對應,這就變成用主觀裁剪客觀了?,F(xiàn)在有些地方的政策缺乏靈活性,,要求不折不扣,須知現(xiàn)實中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工作是可以被“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的,,具體做工作一定要有自由裁量的空間,。用踢足球來比喻,足球賽要精彩,,裁判很重要,。如果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所謂的規(guī)則來執(zhí)行,一碰就犯規(guī),,一跑就越位,,那球就沒法踢。所以,,各種政策執(zhí)行時,,都要留有一定余地,要給一定靈活性,,要給執(zhí)行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否則,任何政策都無法真正得到執(zhí)行和落實,,還會助長形式主義?,F(xiàn)在基層管理中出現(xiàn)某些奇葩現(xiàn)象,都和這有關系,。
以“最快速度”而論,,我們國家很大,層級很多,,一項工作布置下來,,中間要有時間成本。因此,,任何政策實施都不能過于急迫,,要考慮時間成本,留出足夠的時間,,工作中更不能揠苗助長,。種莊稼一定得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F(xiàn)在有的地方搞的很多形式主義是因為他們連做工作的時間都沒有。有的基層干部說,,一些工作星期一布置,,星期三檢查,星期五督辦,,搞得下面疲于奔命,大量精力都耗在程序上了,,并沒時間去真正地開展工作,。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一天不吃不睡也就24小時,,上面不斷來檢查,、督辦,要報告進度,、做階段性總結匯報,,上面來人還要接待,結果工作時間變少了,,只能應付檢查,,坐屋里填表。這種情況多了以后,,底下也就學會糊弄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房寧)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