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十大代表風采|王軍成:鑄強國利器 護萬里海疆
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海洋技術科學學部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成——
鑄強國利器 護萬里海疆
本報記者 趙君
本報通訊員 厲運周
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浮標是一種無人自動海洋觀測裝備,是長期,、連續(xù),、實時,、全天候獲取海洋水文氣象環(huán)境資料的重要工具,是認識海洋的“千里眼”“順風耳”,,是開發(fā)利用海洋的“信息偵察兵”,,也是防災減災的預警利器。我國在位業(yè)務化運行的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浮標,,有90%以上來自一個人所帶領的團隊,,他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海洋技術科學學部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成,。
雖已年近七旬,但王軍成攀登科學高峰的步伐仍未停歇,。“從淺海走向深藍,,迫切需要智能化、精細化的新一代海洋浮標裝備保駕護航,。”王軍成說,。當下,,他正帶領團隊開展自主可控的浮標智能化前沿技術攻關研究,,重點攻克浮標的智能感測、智能感知,、自主驅動,、主動應對、異構組網等關鍵技術,,推動實現我國浮標監(jiān)測網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的升級換代,。
讓浮標擁有智慧“大腦”,精準感測,,智能感知,,王軍成已取得一些亮眼成績。2018年,,他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研制成功三錨式15米超大型智能剖面觀測浮標系統(tǒng),,這也是目前國內直徑最大、觀測參數最全,、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綜合觀測和試驗平臺,,已加入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東海海洋觀測研究站觀測陣列,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國要成為海洋強國,,海洋技術必須先行。”從走上海洋浮標研究這條路開始,王軍成始終胸懷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
1978年,,王軍成從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工作,。“那時候,,國家對海洋的重視日漸增強,但國內對海洋監(jiān)測浮標的研究非常薄弱,,曾從英國引進幾套浮標,,但數量太少,能發(fā)揮的作用也有限,。”面對發(fā)達國家已建立起業(yè)務化海洋浮標網的巨大差距,,王軍成毅然把科研重點放到海洋浮標上。
20世紀90年代,,基于無數次的海上實驗,,王軍成帶領團隊攻克了浮標系統(tǒng)在惡劣海洋環(huán)境下運行以及獲取氣象水文基本監(jiān)測數據的技術難點,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業(yè)務化大型海洋浮標系統(tǒng),,實現了業(yè)務化海洋浮標的自主研發(fā)與應用,,徹底扭轉了我國浮標依靠進口的困境。此后幾十年的時間里,,王軍成和他的團隊逐一攻破了海洋監(jiān)測浮標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國產海洋浮標的系列化、產品化,。
在祖國遼闊的海域里,,他們研制的浮標,組建起國家業(yè)務化海洋環(huán)境浮標監(jiān)測網,,每天向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提供約3萬組氣象水文數據,,為我國海洋環(huán)境預報與保護、防災減災,、資源開發(fā)和海洋權益維護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北極區(qū)域內的北歐海是“北極濤動核心區(qū)”,不僅影響全球海洋循環(huán),,更深刻影響我國的氣候變化,。王軍成帶領團隊艱難攻關,先后采取傳感器低溫保護,、傳感和采集通信系統(tǒng)雙機并行,、太陽能和風力互補發(fā)電等一系列技術,終于解決了在該海區(qū)布放和運行浮標的世界級難題,。2012年,,他們研制的浮標順利布放,,這是我國首個極地大型海洋觀測浮標,中國浮標開始源源不斷地為全球海洋和大氣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
攻堅克難的征途上,,需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頑強斗志。曾經,,出海檢修設備是王軍成經常面臨的問題,。王軍成告訴記者,一次設備檢修時,,浪高1.5米,,他和同事勉強作業(yè)4個小時,設備修理好了,,風浪也越來越大,,浮標和船在3米多高的落差間上下起伏,他們無法直接回到船上,,只能跳入海中,,讓同事用繩子把他們拖回船上。
四十多年間,,再艱難的環(huán)境,,都沒有消磨掉王軍成對浮標事業(yè)的熱愛。“我這輩子,,人在陸上,,根在海里。”他說,,“建功海洋,,矢志報國,,無畏,、無怨、無悔,。”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