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即墨皋虞大集 感受千年古城文化
臨近春節(jié),不少市民乘坐地鐵11號線“慕名而來”,,到位于即墨區(qū)溫泉街道的皋虞趕大集,,在熱鬧“掃貨”中尋覓年味兒,體驗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千年古城文化,。
>>> 逛古城尋年味樂享忙年
1月12日上午,,記者來到地鐵11號線皋虞站附近,,迎面皋虞村的彩色大牌坊大氣絢麗,上書“羲之祖居”“皋虞古城”鎏金大字,。這里是漢代皋虞縣城的遺址,,也是瑯琊王氏的祖源地。皋虞在歷史上曾是政治,、商貿(mào),、文化中心,每到傳統(tǒng)的物資交流日,,各地商賈和周邊村民會帶著各種各樣的物資和農(nóng)副產(chǎn)品前來交易,,形成遠近聞名的大集,延續(xù)至今,。
皋虞大集農(nóng)歷一,、六逢集,至今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民俗習慣,。進了臘月門,,地鐵11號線就變成了“年集專列”,吸引周邊市區(qū)的市民來這里尋找年味,。大集上,,春聯(lián)福字攤、鮮花綠植等年貨攤位明顯多了起來,,許多拉著小推車的市民圍住攤位選購,。帶著泥土味的嫩菜、筍,、芹,、蕨,是附近鄉(xiāng)民自種自銷的,。脂渣,、咸魚、蝦醬,、萁餾,、金口芹菜等即墨特色物產(chǎn),在大集上受到追捧,,尤其是用地瓜干和黃豆沫子做成的窩頭狀“萁餾”,,讓許多上了年紀的人感受到童年的年味兒。市民來即墨皋虞趕大集,、購年貨,、逛吃逛玩,還能感受即墨千年古城的文化歷史。
大集西區(qū)是海鮮和百貨區(qū),,人群熙熙攘攘,,十分熱鬧。攤主史大江帶來了近千斤海鮮,,有毛蛤蜊,、扇貝、鱸魚,、金鯧魚,、黃花魚、小雜魚,、蝦等,,“我在大集上賣了30年了,,我的姥爺,、爺爺、爸爸,,以前都賣海貨,。年集生意特別忙,女兒和兒子放假了,,今天也過來一塊幫忙,,我們一家四口一上午停不下來。”史大江一邊忙活一邊說,,現(xiàn)在交通越來越便利,,自從青威高速和地鐵11號線開通后,顧客也越來越多了,。
>>> 萁餾現(xiàn)做現(xiàn)賣熱氣騰騰
大集東區(qū)主要銷售農(nóng)副產(chǎn)品,。等了半小時的市民孫先生終于吃上了小時候的老味道。每次皋虞大集,,他都要來找唐玉斌和孫晶夫婦買一大包新鮮出爐的萁餾,。萁餾是膠東特產(chǎn)美食,形似窩窩頭,,由黃豆沫和地瓜干做成,,吃起來甜滋滋的,因為里面有小塊地瓜干,,所以越嚼越香,。
孫晶在攤上賣萁餾,唐玉斌就在“后廚”做萁餾,。黃豆顆粒飽滿,,顏色金黃,被均勻地倒在石磨上,,磨出白花花的黃豆沫,,不一會兒就裝滿了一大盆,。唐玉斌再將準備好的地瓜干與其混合,揉搓成團,,挨個稱重后擺放整齊就可以開蒸了,,一小時后,熱氣騰騰的萁餾就出鍋了,。“我們都是自己的地瓜干,,自己磨,地瓜干顆粒較大,,所以一般要蒸近一個小時,,一爐七籠屜。”唐玉斌樂呵呵地說,,他從早上4點多就過來忙活了,,第一鍋需要熱鍋,時間長一些,,到中午12點半左右收攤時,,能賣出三百多個萁餾和三百多個地瓜面包子,價格都是10元四個,。
做萁餾的手藝,,傳到唐玉斌是第三代,他的姥姥和媽媽都是做萁餾的好手,。唐玉斌已經(jīng)在大集上現(xiàn)做現(xiàn)賣五年了,。在他看來,做萁餾的工藝并不復雜,,味道好不好吃,,關鍵看原材料好不好。自家種的地瓜曬干后仔細去皮,,在當?shù)刭I質(zhì)量好的黃豆,,做出來的萁餾就是好吃。“皋虞大集是附近最繁華,、最大的集市,,以前是土泥路,現(xiàn)在環(huán)境好了,。”唐玉斌7歲的女兒和5歲的兒子最近也常跟著爺爺奶奶來趕集,,買些糖果和小玩具,歡歡喜喜迎新年,。
>>> 農(nóng)副特產(chǎn)回頭客眾多
李康衍的身旁擺著“農(nóng)家自磨面”的招牌,,他家的火燒1元一個,在大集上賣了15年,一直沒漲過價,。“我家火燒有全麥和白面的,,掛面有豆面和原味的,還有蛋糕,、琵琶梗……”每次來大集擺攤,,他都裝滿一貨車的產(chǎn)品,一上午時間就銷售一空了,。
燉白菜的花脂渣23元,、肥五花45元、五花肉塊50元,、瘦五花55元,、精肉塊65元……劉香體和唐珍紅夫婦早上6點出攤后,開始銷售自家品牌的“小唐憨憨”脂渣,,到下午2點左右能賣出七八百斤,。“我們家里開小吃店,羊湯,、燒烤都有,。來大集上賣脂渣四年了,,主要是我自己很喜歡吃,。以前都是去李村買,舍不得買太多,。這幾年自己做了,,好吃實惠。”唐珍紅告訴記者,,年集特別忙,,72歲的父親和21歲的兒子也過來一起幫忙,一家人一起忙年賣貨,,既熱鬧又溫馨,。
上午8點,55歲的李明衍帶著三百多斤傳統(tǒng)老式豆腐出攤了,。“我這是傳統(tǒng)工藝的鹵水豆腐,,在集上賣了八年了,昨天下午3點一直忙活到晚上9點,,做出來這些,。”李明衍說,他從十五六歲時開始跟著爺爺和爸爸學做豆腐,,十八九歲到青島市區(qū)打工,,后來年紀大了干不動體力活,就回到家里子承父業(yè)。早些年大集上不賣豆腐,,而是用黃豆和玉米換豆腐,。他家的大黃豆質(zhì)量好,一斤豆子出三斤豆腐,,賣3.5元一斤,。由于回頭客多,所以即使下雨天,,他也會如期到大集上銷售,,“我從小就愛吃豆腐,現(xiàn)在一天兩頓都吃不夠,,傳統(tǒng)豆腐就是香,。”
馬建立和張艷青夫婦的水果攤生意也不錯。柑橘,、甜橙,、蘋果、火龍果,、柚子,,還有桂圓、棗,、柿子餅等干果小吃,,都受到趕集市民的歡迎。“我是從東北嫁到青島即墨的,,我們來大集十四五年了,,日子越過越紅火。”張艷青笑意盈盈,。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張譯心 攝影 欒丕煒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