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屏見“好”|“60后”鐵路聽漏員:一天上千次彎腰,,守護鐵路供水安全
在山東青島,,青島供電段綜合給水工區(qū)兩位“60后”的聽漏人于濤和楊森,日夜守護著鐵路列車供水設備安全,,這些設備肩負著所有從青島始發(fā)旅客列車的上水任務及各鐵路部門的生產(chǎn)用水的重任,。
春運期間,他們對膠濟線港灣編組場12座主控制閥門,,96座客栓井和192個客栓上水閥進行檢修養(yǎng)護,,作業(yè)條件艱辛,守護了千家萬戶的團圓,。
站在白天的鐵道旁,,可以聽到車輪聲、鳴笛聲,、腳步聲,、人語聲。因為眼睛看不見漏點在什么地方,,所以需要聽漏員定位漏點,。于濤和楊森的工作就是要聽出來埋在地下1.8米左右的管道,哪里有可能漏了水,。
聽漏員需要根據(jù)地質(zhì)環(huán)境,、周邊環(huán)境、管材管徑,、管道埋深等因素,,去綜合研判。根據(jù)給水井的位置和供水管線的走向,,用聽音桿,、電子聽漏儀,輪番細聽,,鎖定漏水位置,,誤差不能超過1米。
于濤和楊森除了要對地下供水管網(wǎng)的管道進行聽漏工作以外,,還要對編組場內(nèi)給列車上水的水井及配套設施進行逐一檢查,,防止因天氣原因造成水井內(nèi)設備損傷或失效。
每次巡檢,,他們需要對3000米范圍內(nèi)的100多個水井,、閥門進行逐個檢查,遇到維修故障,,于濤和楊森需要在發(fā)生漏水的水井中,,用槽鋼加固上水栓主管,、打膨脹螺栓等,由于水井狹小,,無法彎下身子用力,,只能靠扭動身體發(fā)力,別扭極了,。
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把老化陳舊的設備替換下來,更換井口及注水管密封膠圈,,逐個放水試井,,確保設備正常運轉(zhuǎn),一趟下來渾身沾滿了水和泥,。
在檢修過程中,,最難檢修的就是位于編組場兩頭的地下長約100米的管涵供水設備,由于管涵內(nèi)常年積水,,內(nèi)部陰冷潮濕,,水最深的地方直接沒過膝蓋,于濤和楊森必須穿上雨靴雨褲鉆進內(nèi)部進行檢查,。
管涵內(nèi)部各種管道線路錯綜復雜,,在里面行走只能彎腰前行,他們需要拿著扳手,,趴在管道上逐米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有螺栓松動或者漲裂的情況需要及時處理。
特別是對泡在水中的管道,,他們需要觀察周圍是否有水流的痕跡,,摘下手套,整個身子匍匐在水里跪在管道上,,把手深入刺骨的冷水中,,逐一摸排管道的連接處,防止因環(huán)境原因造成水管發(fā)生細小裂紋導致管道損傷,。整個過程中,,于濤和楊森不能有絲毫懈怠,稍不留神就會摔在水中,。
每次干完活,,他們身上的棉衣又濕又冷,回到地面后被冷風一吹,,不一會兒就全身冰涼,十分難受,。
一天上千次的彎腰傾聽,、泡在水里是他們的日常,在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背后,凝聚著無數(shù)鐵路人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無聲地守護著出行的安全與順利,。
他們就是鐵路“聽漏員”,為默默堅守在崗位的于濤和楊森點贊,!
(大眾新聞·半島新聞記者 鐘迎雪 編輯 劉憲偉 設計 呂文佳 實習生 秦文鳳)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