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寄信的人越來越少,,為什么還要發(fā)行郵票?
“各色圖案上面畫,,周身長著小尖牙,,小小個頭本領大,,連接世界你我他。”這則人們兒時耳熟能詳?shù)闹i語,,謎底便是郵票,。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郵票如同一枚枚時間的印章,,記錄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的情感,。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連接世界你我他”,,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便可實現(xiàn)。有寄信需求的人越來越少,,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見過郵票,。
一路走來,郵票發(fā)揮著什么作用,?如今,,它是否還有存在價值?帶著這些疑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展開采訪,。
誕生:源于一對戀人的暗號
關于郵票的誕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19世紀30年代的某一天,,英國倫敦一名教師羅蘭·希爾正在街上散步,,他看到一位郵遞員把一封信交給一位姑娘。姑娘接過信,,匆匆瞟了一眼信封后,,馬上又把信還給了郵遞員,不肯收下,。
羅蘭·希爾十分納悶,。待郵遞員走后,,他走上前好奇地問姑娘為何拒絕收信。姑娘羞怯地告訴他,,信是她遠方的未婚夫寄來的,,因為郵資昂貴,她支付不起,,所以不收,,不過,她已從信封上了解了對方的情況,。
原來,,他們約好在信封上作不同的暗號來傳遞不同的信息。這樣,,用不著看信的內(nèi)容就能互通音訊了,。當時英國的郵費很貴,沒有統(tǒng)一標準,,有時候費用高達普通工人的月薪,,并且郵費不由寄信人付,而是由收信人付,。因此,,矛盾時有發(fā)生。
在進行了一系列調查,、分析,、計算和創(chuàng)新后,羅蘭·希爾提出了“降低郵費,,票費改由寄信人負擔,,并貼上郵票作為交費憑證”的建議。英國政府接受了希爾的建議,。
關于郵票的誕生,,這是流傳最廣的說法。不過據(jù)“科普中國”相關介紹,,在1653年,法國就已經(jīng)有人發(fā)明了類似郵票性質,、用夾子夾在信封上的付款票,。1680年,英國也有人在信封上蓋戳,,表示郵費已付,。在羅蘭·希爾的年代,奧地利,、蘇格蘭等地也有人提出了郵票的構想,。
羅蘭·希爾很可能汲取了前人的想法,出版了《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現(xiàn)實性》,推動了英國政府著手改革當時的郵政系統(tǒng),,系統(tǒng)性地推進了郵票的使用,,這才發(fā)行了著名的“黑便士”郵票。
1840年5月6日,,英國倫敦泰晤士河邊的郵政總局熱鬧異常,。濃霧散去,陽光和煦,,人們興致勃勃地趕到寬敞的工農(nóng)業(yè)大廳,,圍擠在桃花心木的柜臺前,爭相搶購一張張小小的長方形紙片,。當時的人們得知,,根據(jù)最新規(guī)定,今后所有郵寄信件,,都必須在信封上貼上這張小紙片才行,。
這張小紙片圖案為維多利亞女王側面頭像,用黑色油墨印刷,,面值為1便士,,是目前已知世界首枚郵票——“黑便士”。那天,,是這枚郵票初次發(fā)行的日子,。按照羅蘭·希爾的記錄,這枚郵票當天一共賣出了2500英鎊,。
“黑便士”的誕生,,標志著郵政有了統(tǒng)一的收費標準,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郵政產(chǎn)生了,。
“黑便士”幾乎具備了現(xiàn)代郵票的所有特點,,在其發(fā)行后的幾十年內(nèi),140多個國家紛紛仿效英國發(fā)行了郵票,。以此為標志,,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場“郵政革命”。
“黑便士”問世38年后,,我國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郵票,。1878年,清朝政府海關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今營口),、上海等五地試辦郵政,,同年發(fā)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圖樣為江山云龍,后世習慣稱之為“大龍郵票”,。
“大龍郵票”郵票圖案正中畫了一條五爪蟠龍,,襯以云彩水浪。一個皇權的象征,,一個沒落前的大清帝國的最后光芒,,在郵票上躍然而現(xiàn)。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三分銀”“五分銀”,。不同面值對應不同顏色,。該套郵票的發(fā)行,成為我國近代郵政創(chuàng)辦的重要標志,。
1949年10月8日,,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套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發(fā)行。這枚“紀1”郵票的圖案是北京天安門和宮燈,。它的誕生,,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事業(yè)的開端。
70多年來,,我國郵票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走過了老“紀”“特”郵票、“文”字郵票,、“編號”郵票,、新“紀”“特”郵票(JT郵票)、編年票5個階段,。不同年代的郵票題材,、設計方式皆有所不同,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凝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和密切,,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也引起世界的矚目,。在這種背景下,中外聯(lián)合發(fā)行郵票應運而生,。從1990年中國與加拿大聯(lián)合發(fā)行《諾爾曼·白求恩誕生一百周年》郵票,,到2009年中國與烏克蘭聯(lián)合發(fā)行《金門與鸛雀樓》郵票,在30多年的時間內(nèi),,中國與外國聯(lián)合發(fā)行了約50套郵票。這些郵票的題材十分廣泛,,涉及人物,、動物,、植物、瓷器,、樂器,、金銀器、風光等,,展現(xiàn)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小小郵票成為友好使者,,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了解與友誼,,也成為了“國家名片”。
國內(nèi)知名郵票錢幣專家,、中郵網(wǎng)CEO李國慶說,,世界各國在選擇郵票內(nèi)容的時候,都會仔細考量,,將最能代表自己國家特色的內(nèi)容作為郵票選題,。“如果你能對某個國家郵票上的典故如數(shù)家珍,那你一定也對該國的文化有了相當?shù)牧私狻?rdquo;
郵票以重量和里程計費,,它的誕生意味著往來地址標準化,、網(wǎng)格化、精確化,,使全球范圍內(nèi)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都能享有普惠郵政的便利。“這也是郵票這么多年來,,一直能成為‘國家名片’的原因,。”李國慶表示,“郵票極大程度促進了各種信息的有效傳遞,,也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
從實用價值到文化價值
若你翻開《新中國郵票目錄》,你會發(fā)現(xiàn),,這也是一本記載新中國歷史滾滾向前的目錄,。1997年發(fā)行的《香港回歸祖國》、2001年發(fā)行的《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2004年發(fā)行的《奧運會從雅典到北京》,、2014年發(fā)行的《中國夢-民族振興》……這些郵票,記錄了一個個重要節(jié)點,,靜靜講述著我國發(fā)展的歷程,。這其中既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能讓人感受到設計師不斷創(chuàng)新的軌跡,。
在這段軌跡中,,郵票的文化價值也不斷得以推進,。宋慶齡曾為最佳郵票評選題詞:“發(fā)展集郵,豐富文化生活,,傳播友誼,。”第一屆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名譽會長朱學范也曾指出:“發(fā)展集郵,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努力,。”
多位受訪者認為,,郵票常常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歷史和重要事件,,成為記錄歷史的載體和文化遺產(chǎn),;同時又有高度的藝術美感,展示了設計者的藝術才華和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展示,。
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套郵票的設計者孫傳哲故居的客廳墻上,橫掛著一幅“精益求精”的匾額,。這四個字,,凝縮了他一生的郵票創(chuàng)作道路。
1962年發(fā)行的《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是新中國郵票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一,。孫傳哲設計這套郵票時,幾乎每天下午都要去吉祥大劇院觀看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演出,,成了梅派“發(fā)燒友”,。他還借來梅蘭芳生前用過的服裝道具,擺在設計室里一點點對照作畫,。經(jīng)過他的精心設計,,整套郵票成功再現(xiàn)了梅蘭芳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的經(jīng)典藝術形象。
孫傳哲喜歡養(yǎng)金魚,,很多靈感來自他對這些可愛的小生命的觀察,。為了從眾多的品種中選出合適的品種,他專門跑到北海向一位三代以養(yǎng)金魚為生的老人咨詢,。在老人的幫助下選出了12種金魚描繪在一套郵票中,。正如他所說的:“我希望自己設計的郵票不僅能給人們帶來快樂和知識,而且能給人留下值得回味的東西”,。
和孫傳哲一樣,,邵柏林也始終相信,郵票設計絕不是技術上的縮小,,而是藝術上的升華,。“從設計到印刷,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邵柏林為許多人所知,,是因為他與著名畫家黃永玉聯(lián)袂締造了新中國首套生肖郵票《庚申年》猴票的傳奇。事實上,,除了猴票,他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佳作,。
1985年,,為創(chuàng)作《故宮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郵票,邵柏林反復踏訪故宮,。“畫故宮藏品吧,,有些平淡;畫宮廷生活,,又不切題”,,最后他選定了氣勢恢宏的故宮中路建筑群,從俯視的角度進行體現(xiàn),。
巍峨宮闕,、御苑瓊臺、雕梁畫棟……在那個沒有航拍器的年代,,要想把這些呈現(xiàn)出來,,難度可想而知。邵柏林一次又一次在宮殿之間行走,,感受每一座建筑的樣貌細節(jié),,同時他用相機拍下了各個角度的故宮建筑,并查閱了大量資料,。
時至今日,,這套郵票仍是故宮主題郵票中的經(jīng)典之作,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來自河北的葉誠就是其中之一,。從小受父母的熏陶,葉誠便對郵票頗感興趣,。“小時候一直住在農(nóng)村,,沒有電視,更別提網(wǎng)絡了,。那時候,,郵票可以說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個重要渠道。”
這套郵票在幼時的葉誠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以后一定要去故宮看一看,。葉誠說,“就連只有米粒大小的石獅子,,都栩栩如生,,可見其藝術價值,。”
在擔任原郵電部郵票發(fā)行局總設計師期間,邵柏林堅持“敞開大門做設計”,,引入社會美術家參與設計,,張仃、葉淺予,、李可染,、吳作人等都曾參與郵票繪畫……
“敞開大門做設計”的方式延續(xù)至今。魯迅美術學院教授李晨便是一位參與郵票設計的社會美術家,。自2010年始,,李晨為中國郵政設計并手繪的郵票已發(fā)行13套,同時設計并手繪與郵票同期發(fā)行的系列郵品多種,。
李晨介紹,,一般情況下,國家郵政局在確定選題后,,會和多位設計師約稿,。在設計師提交設計稿后,郵票審查小組的專家會背靠背進行投票,、打分,,確定最后入選的作品。
“要在大約12平方厘米的面積把主題表現(xiàn)清楚,,還得美觀,,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如何讓設計簡潔明了,、使用怎樣的色彩搭配和對比,、用什么樣的繪畫方式設計……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2016年,,李晨設計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郵票榮獲第36屆全國最佳郵票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行量最大、枚數(shù)最多的一套慶??箲?zhàn)勝利的郵票,,也是國家郵政局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精心制作的唯一一套郵票,。
“這套郵票共13枚,,包括‘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北烈士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等,。我把抗戰(zhàn)中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都畫了一遍。”由于時間非常緊張,從設計到定稿,,李晨只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但他仔細研究了畫面上的細節(jié),“必須忠于史實,,逐一查證,。”
李晨以考古學家的審慎去描繪歷史,“比如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當天是上弦月還是下弦月,,不同戰(zhàn)役時的服飾是否有差異,,滇西南和冀中北山水物的不同該如何體現(xiàn)……作為郵票設計,這些必須要準確,。”
在李晨看來,郵票使用價值的下降,,反而對郵票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xiàn)在印刷越來越精美了,很多人買來就是看的,,不是用的,。所以內(nèi)容要豐富,設計也要滿足人們的審美期待,。”
“與其存鈔票,,不如買郵票”安在?
去年爆火的電視劇《繁花》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在汪小姐打算自力更生時,,她的師傅金花送了她一本郵票冊。汪小姐找人鑒定得知,,這本郵票價值十萬元,。
此情節(jié)非虛。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現(xiàn),,集郵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業(yè)余愛好。它和投資,,乃至“一夜暴富”掛上了鉤,。集郵市場的繁榮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guī)砹祟~外的收入,。
1979年,,黃永玉受到邀請,要設計一套以猴子為主題的郵票,。1980年2月15日,,由黃永玉繪制、邵柏林設計、郵票雕刻家姜偉杰雕刻而成的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套生肖郵票“庚申猴票”正式發(fā)行,。
據(jù)媒體報道,,“庚申猴票”發(fā)行時面值僅0.08元。由于發(fā)行量有限,,價格在2010年突破萬元,。2016年,一枚“庚申猴票”最高叫價1.5萬元,,升值高達18萬倍,,一套80枚整版“庚申猴票”可抵一線城市一套房。之后幾輪猴票依然很有市場,,第三輪猴票(2004年)大版市場價格從19.2元升至1500元,,價格漲幅近80倍。
“庚申猴票”的升值也帶動了2016年猴票的爆火,。有媒體這樣描述開售第一天的場景:“郵局門口排隊的郵迷隊伍比往年都長兩三倍,,用瘋狂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天,據(jù)郵迷說,,面值38.40元的兩枚大版猴票漲到了340元,,第三天漲到了420元,第四天漲到了550元,,第六天,,已漲到了900元。”
票友們的狂熱讓和郵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斌華也印象深刻,。不久前從中國郵政集團蘭州分公司退休的她,,于2000年開始,負責日常取票和出售集郵票品,。
令張斌華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2005年11月13日的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會徽紀念郵票和郵品蘭州首發(fā)式,。首發(fā)式發(fā)行了北京奧運會會徽紀念郵票一套一枚,、吉祥物紀念郵票一套五枚,以及首日封,、郵折等相關郵品,。
當天天還沒亮,就有不少市民前來排隊,,帶著小馬扎坐著的,、一家?guī)卓谳喠髋诺?hellip;…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近千套紀念郵票和郵品被搶購一空。
“人多到什么程度,?還沒開始賣,,人群就把柜臺擠跑了。”張斌華表示,,人們最開始是在郵局大廳里交換郵票,,后來因為人多影響營業(yè),就自發(fā)形成了馬路市場,。
當天排隊買到這套郵票的沈誠回憶道,,奧運郵票發(fā)售大約一周后,面值均為8元的奧運會徽版郵票和福娃版郵票漲到了170元和70元,,前者身價已翻近22倍,。“這種大型活動的紀念郵票往往具有漲價潛力,加之發(fā)售數(shù)量有限,,就更適合用來投資,。”
“不過排隊買郵票的畫面,現(xiàn)在是很少見嘍,!”張斌華說。
如今,,中國的集郵市場已沒有了往日的火熱,,“與其存鈔票,不如買郵票”的現(xiàn)象是否還存在,,還是早已步入了“有價無市”的境地,?
葉誠認為,想靠郵票投資致富的時代已謝幕,,但這并不意味著郵票市場沒落了,。2022年,由于待業(yè)在家,,沒什么收入,,葉誠就想著通過網(wǎng)絡平臺轉賣一些自己收藏的郵票。通過每周直播兩晚,,僅小紅書平臺,,他這兩年就成交了5萬多單。
“去掉成本,,大部分郵票能賺上5%-8%,,一些相對比較少見的,還是很有市場的,。”葉誠回憶道,,自己將2005年11月6日發(fā)行的《歲歲平安》郵票塑封做成的書簽,,在去年以一萬多元的價格成交。“除此之外,,《中國繪畫·唐·簪花仕女圖》《紅樓夢——金陵十二釵》《西游記郵票》等題材受人關注的郵票,,銷售情況也不錯。”
除了題材之外,,發(fā)行量也是一大影響因素,。來自江西贛州的郵票愛好者王林在社交媒體回收二手郵票已有一段時間。因為有幾十年的集郵經(jīng)驗,,哪些郵票有價值他“了如指掌”,。
“1992年開始發(fā)行的編年票,印刷量巨大,,一些編年郵票的發(fā)行量甚至達到了數(shù)億枚,,導致市場飽和,目前只要一出就是按面值打折,。而對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郵票,,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需求量比較可觀,。”他說,。
近幾年來,中國郵政實施了減少郵票發(fā)行量的策略,。2019年,,尤其是在7月到8月期間,部分郵票的發(fā)行量控制在了1000萬枚以內(nèi),;2024年《莫高窟》第二組小型張發(fā)行量530萬枚,。“雖然集郵的人不如以前多,但是隨著發(fā)行量的控制,,這幾年郵票反而也挺值錢,。”王林表示。
2個月的時間,,王林在社交媒體平臺已回收了超5萬元的二手郵票,。做郵票回收與銷售,用他的話說是為了“以郵養(yǎng)郵”——把自己收藏重復的賣掉,,換一些自己沒有的,。
在王林看來,集郵迷們的心態(tài)不再是寄希望于“集郵發(fā)財”,,反倒回歸了熱愛的初心,。“集郵最開始就不是為了升值,升值只是衍生出來的結果,。如今有藝術價值的,、有紀念意義的,,大伙兒還是會買,這就是初心,!”
多見“銀發(fā)”少有“黑發(fā)”的窘境如何破題
“我身邊的郵票藏友,,幾乎都走了。”說起集郵的現(xiàn)狀,,76歲郵票愛好者李力平感嘆道,。
“一位濟南的客戶寄來120斤郵票想出售,整整三大紙箱郵冊,??蛻粽f這些是家里老人收藏的,因為老人去世了所以想賣掉,。”提起這件事,,王林有些唏噓。
“很遺憾,,我的學生根本不會因為自己的老師是郵票設計者而感到驕傲,。”李晨說。
李晨還記得2021年在武漢參加《辛亥革命110周年》紀念郵票首發(fā)式的畫面:人潮涌動間,,難覓年輕人的面孔,;熱鬧的展會內(nèi),總能聽到集郵愛好者對未來的憂慮,,“集郵這項國際性的文化集藏活動將何去何從”,?
李力平也參加了那次首發(fā)式??粗依飶恼箷氖占囊欢颜淦罚盍ζ绞挚鄲?,不知道自己的藏品以后能傳給誰,。家里女兒對郵票沒什么興趣,倒是6歲的孫子會和自己一起整理郵票,。“我正在培養(yǎng)他的興趣,,但是不知道未來具體會怎樣。”
郵票設計家史淵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lián)網(wǎng)對傳統(tǒng)書信文化的沖擊巨大,,使得傳統(tǒng)集郵文化推廣受到了制約。他說:“現(xiàn)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太發(fā)達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聯(lián)系上別人,,還能進行視頻通話,這種即時溝通的功能肯定是書信達不到的,。但不論社會發(fā)展到何種程度,,書信作為一種帶有體溫的載體,,一定會有它的位置,我們要努力找到它應有的方位,。”
對此,,“00后”沈子航深有感觸。沈子航第一次知道郵票這個詞,,甚至不是在語文課上,,而是在英語課上學到“collect stamps(集郵)”這個詞組時。“我現(xiàn)在17歲了,,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郵票,,更別說寄信了。”
在一些集郵愛好者看來,,除了時代的變化,,郵票自身也存在一定問題。部分郵票的題材不夠新穎,,很難引發(fā)年輕人的關注和共情,;郵票的設計理念不夠開放,缺乏創(chuàng)新,;同時,,郵票的宣傳與網(wǎng)絡化推廣力度也有待提高。
誠然,,為了讓郵票在時代洪流中煥發(fā)新生,,相關部門和多地也在不斷進行嘗試。
今年4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長期開放郵票發(fā)行選題征集入口,,讓網(wǎng)友在線即可推薦自己認為好的郵票選題,拓寬了人們參與郵票設計的渠道,。
今年8月20日,,首款國產(chǎn)3A游戲《黑神話:悟空》上線當日,南京郵政與其攜手,,推出特別設計的郵票與明信片產(chǎn)品套裝,。3萬套產(chǎn)品在6月11日開啟預售時5秒內(nèi)被搶空。這是游戲行業(yè)首次在單機品類中附加郵票合作,。
2023年12月5日,,《甲辰年》中國集郵生肖賀歲新品發(fā)布會舉行。中國集郵“破圈”聯(lián)動“小黃人”“我不是胖虎”等廣受青少年追捧的潮流IP,,將生肖郵票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推出《小黃人大眼萌》十二生肖盲盒套裝及《福龍賀歲》生肖祈福掛飾禮盒兩款創(chuàng)新產(chǎn)品。
除此之外,,多地持續(xù)開展少兒或青少年郵票設計大賽,;利用VR技術,,采用宣紙、陶瓷,、木材等材質,,讓郵票可看可聞可感;舉辦郵票進校園活動,,建立青少年集郵活動基地……一系列舉措正努力讓郵票文化得以延續(xù),。
來自廣東肇慶的賈夢琪今年22歲,卻已經(jīng)是一個集郵5年的“老票友”了,。“我其實一直就對這些老物件比較感興趣,,喜歡上郵票還得從高中時學校帶我們?nèi)デ嗌倌赅]局說起。”那天,,賈夢琪見識了不少郵票,,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名為《泰山》的郵票。“大觀雄峰,、云海日出……實在太逼真了,,以前沒想過,那么小的一張紙上,,卻可以出現(xiàn)那么美的畫面,。”
如今,賈夢琪已經(jīng)收藏了上萬張郵票?,F(xiàn)在,,她在社交媒體平臺做起了集郵博主,還認識了一些年齡相仿的年輕集郵愛好者,,他們互相稱呼對方為“搭子”,。
“我們還建了一個‘00后集郵’群,身邊有一幫人一起做這件事,,還挺酷的,。”賈夢琪表示,但是面對一系列客觀問題,,郵票文化面對的挑戰(zhàn)是不容忽視的。
史淵認為,,未來還是要增加郵票的使用功能,,可探索用郵票寄包裹,以延續(xù)它的寄遞功能,;提倡書信文化,,開展更多展會、設計師簽名,、郵票首發(fā)等集郵推廣活動,;對郵票設計理念,、制作方式、推廣模式進行全方位創(chuàng)新,,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集郵,、愛上集郵。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郵票如同一團火焰,,在燃燒中映照出時代的變遷。
未來,,這團火焰是否還能燎原,,你我難以給出準確答案。但是,,集郵愛好者們相信,,作為藝術與文化載體,作為收藏品,,它還在燃燒,,也還將燃燒。
[來源:新華社每日電訊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