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00后”補上媒介素養(yǎng)課
帶著手機上學,,回家和同學聊微信,隨時發(fā)朋友圈……手機不離身的好日子,,北京某小學5年級學生趙照只享受了兩個星期,。這期間,與媽媽的戰(zhàn)爭不斷升級,,周而復始的嘮叨,、抵抗,最終的一次總爆發(fā)讓趙照失去了手機的日??刂茩?。“周末可以在規(guī)定時間內使用”,母子兩人在相互妥協中重建了和諧關系,,“但心癮還在,誰知道暫時的隔離之后,,我將面臨什么樣的挑戰(zhàn)呢?”趙照媽無奈地說,。
無奈,無力,,無措,,是眾多家長在處理“孩子與手機”這個問題時最為強烈的感受。“老師建了班級同學群,收發(fā)通知;學校社團建了社團學生群,,交流討論……連孩子都說,,沒有手機,同學們在微信群里聊的事兒我全不知道,,就徹底落伍了,。作為家長,到底要不要給孩子配手機?但沉迷手機,,沉迷社交網絡,,這樣的后果我實在難以承受。”趙照媽左右為難,。
小小手機給大人們出了一道難題,。但新技術迅猛來襲,我們已無處躲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00后”擁有手機的比例達64.6%,這個數據約為“90后”的8倍,。“手機控”“低頭族”“刷屏族”正在向低齡人群蔓延,。該研究提出,應將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教育體系下移至小學課程體系,,并注重面向家庭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
網絡社交常態(tài)化,家長管還是不管
在與父母爭取智能手機的戰(zhàn)斗中失敗的“00后”長春少年周成,,大雪天出門參加管樂培訓時,,還是極不情愿地帶上了“老人機”。智能手機曾讓周成大開眼界,,半夜還用微信與同學聊得火熱,,結果被父母發(fā)現了好幾次。
調查顯示,,手機已成為少年兒童新的娛樂工具,,接近半數(46.4%)的“00后”用手機登錄社交軟件,“00后”少年兒童網絡社交行為趨于常態(tài)化,,他們最頻繁的網絡行為就是社交,。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的調查結論是,“00后”更傾向于通過網絡尋找信息,、結交朋友,,他們會害怕因為不會使用電子產品而被邊緣化或被排斥,這就使得他們更加熱衷網絡,,從網絡中尋找歸屬感,,從而陷入了交友怪圈。
周成的父親周海新不放心讓兒子使用智能手機的原因,是認為孩子缺乏分析判斷能力,。“現在一些網絡小說里,、游戲界面上裸露照片并不少見,黃色短視頻也能順利通過微信傳播,,讓人防不勝防,。”
既不愿意將孩子與網絡隔離,又害怕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很多家長陷入這樣的焦慮中,。在北京市某重點中學家長微信群中,一位母親坦言,,曾偷偷去兒子的手機上“溜達了一圈”,,發(fā)現部分微信群里存在極其不良的視頻內容。她建議其他家長幫助孩子關閉一些功能,,比如通過微信“搖一搖”添加朋友的功能,。
而記者調查發(fā)現,盡管大部分家長心里矛盾,,但實在又無計可施,。試圖管理孩子使用微信行為的黃女士被女兒屏蔽了,在當面抗議后,,女兒的朋友圈才重新對母親放開,。黃女士擔心,如果再去干涉孩子用微信,,會激化矛盾,,“如今,沉默是最好的應對,。”
缺位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
身處新技術環(huán)境下,,當同樣埋頭網絡世界的大人們寄望于學校來管管孩子時,卻發(fā)現傳統教育體系中針對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的教育幾乎為零,。
在北京西城區(qū)某中學的一間教室,,記者看到近30部手機被鎖在儲物柜里,該班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為了保證正常教學,,同學們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出手機,由生活委員保管,。當被問及手機的用處時,,“獲取班級活動通知”“與同學聊天”“在網上購買文具”,是較普遍的回答,。
在信息時代出生并成長的“00后”們,從小就擁有著比“90后”“95后”更強烈的信息敏感和需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于曉冰認為,,信息技術在課程中所占的比重增加,,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搜索被普遍使用,,加劇了少年兒童對網絡的依賴,。
一位班主任馬老師告訴記者,曾組織同學們在班會上討論手機的使用問題,,但是收效甚微,,“大部分時間全靠孩子們的自覺”。她坦言,,并不清楚媒介素養(yǎng)的含義,。
如何使用媒介以及對媒介信息進行理性、批判式解讀,,并借助媒介發(fā)展自身的能力,,被認為是少年兒童媒介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據記者調查,,目前我國中小學尚未普遍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而這項工程在國外早已啟動。據了解,,2001年,,日本在中小學設立“綜合教育”,引入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2002年,,澳大利亞已經通過法律使媒介素養(yǎng)教育成為常規(guī)教育,并開發(fā)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的完整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與教材,。加拿大則規(guī)定在7至8年級學生的課堂中,,必須有十分之一的時間用于媒介素養(yǎng)教育。
媒介素養(yǎng)教育需要整體規(guī)劃
家長束手無策,,學校“按兵不動”,。誰來告訴孩子如何正確使用手機、接觸網絡?
家長周海新最后還是給孩子買了部非智能手機,,以保證基礎通信需求,,他說這是無奈的選擇,但也可能是現階段最好的辦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研組為此建議,,向少年兒童的父母傳授媒介知識、技能,,幫助父母更好地指導孩子進行媒介使用,。專家建議家長,,在與孩子的對話中,討論媒介內容和使用策略,,分享彼此的觀點和看法,,培養(yǎng)少年兒童鑒別媒介信息和批判性看待問題的能力。
“幫助孩子理解電子產品內容的質,,而不是簡單地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量,,為他們解釋干擾性信息”,黃楚新認為,,書籍,、電視同樣蘊含知識,家長應主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媒介組合,,以此擴大孩子獲取知識,、拓寬視野的渠道。
此外,,黃楚新建議,,“制定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整體規(guī)劃,將其納入中小學課程范圍”,。相較于傳統科目,,媒介素養(yǎng)課程是信息時代的新產物,學校要根據自身教育資源以及學生接受水平,,專門開設媒介素養(yǎng)課或者結合其他課程采用滲透性教育等方式開展教學,。
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問題:師資。據了解,,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的博士張潔及其團隊曾到全國各地開展過多次師資培訓,,但效果并不理想,“能講授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的老師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在更多學校實施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的需求”,。
在未被納入整體教學規(guī)劃,缺乏統一教學體系架構時,,著手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的師資力量,,難度可想而知。而另一組數據令人心焦,,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顯然,,面對飛速發(fā)展的網絡技術,,針對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急迫而必不可少。我們,,必須馬上行動,。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