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一年級,、七年級新舊版教材對比(左為新版教材)。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原標題:語文教材第七次大換血:小學平均每年級20篇古詩文
今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后,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
新版“部編本”教材編寫從2012年3月啟動,,歷時四年,,于2016年獲批準投入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去年新教材在一年級和七年級中發(fā)行并投入使用,,新教材在一年級投入使用范圍達50%,七年級約60%,。從今年起,,“部編本”教材將成為統(tǒng)編教材。
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guān)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shù)的30%左右,。 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在此之前,文言文已經(jīng)歷了在語文教材中的“變遷”,。20世紀初,,中國文化界發(fā)起白話文運動,文言文退出小學課堂,,減少了在初中教材中的比例,。新中國成立后,文言文比例又歷經(jīng)起伏,。上世紀70年代末,,文言文又開始以較大規(guī)模進入小學教材,而中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曾上升至22%,。
本次教材變更消息公布后,,“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成為中國網(wǎng)絡熱議的焦點,大多數(shù)網(wǎng)友對此表示了支持,。
新浪微博用戶“苦口良藥”表示:“增加一些古典詩歌名篇還是好的,,古文的文學性比許多現(xiàn)代的文章更濃。中小學的時候多學些,,有助于國人對歷史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國的底蘊,。”
也有部分網(wǎng)友擔憂,,文言文比例增長后又將增加小學生背誦課文的壓力。低齡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古文的涵義,要求背誦為主的學習方式能否學習到古文的真正精華?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漢語研究學者李杰對記者表示,,低年級小學生處于人生第一個汲取階段,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接受學習能力較強,此時適當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為日后的文言文學習和涉獵打下良好基礎。
“文言文的學習吸收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功近利,。熟讀背誦的要求更適合低年級古文的教學,對于增加孩子的識字感,、培養(yǎng)語感和文學審美力,、激發(fā)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他說,。
一位網(wǎng)名為“jkmnbgchvv”的小學老師提道:“在課堂上,,相較于普通課文,講文言文或古詩更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在古文講解中穿插許多歷史故事,,名人軼事,也讓他們拓寬視野,。”
湖南,、廣東、四川,、浙江等部分省份在2016年首批使用了新版教材,,《三字經(jīng)》、《論語》等在一年級課本中出現(xiàn),。
8歲的李昕凌就讀于浙江衢州某小學,,去年她成為中國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小學生之一,在昕凌看來“文言文不難,,讀起來很好玩”,。
李媽媽告訴記者:“昕凌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我們就讓她每天跟著家里的電視讀古文。好多古文她現(xiàn)在都能背下來了,,小學課本上的古文對她來說沒什么壓力,。”
“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這是李媽媽讓孩子早早學古文的原因,。她認為,,獨生一代的孩子有一些自私嬌慣的行為,希望孩子能夠?qū)W習到古文中的禮儀和品德,,從小明辨是非,,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
“古文既能熏陶孩子的文化素養(yǎng),又能教他們許多禮儀道德,。”她說,。
把古文作為家庭早教的一部分已成為一些中國家庭的選擇。執(zhí)教小學語文10余年的朱老師表示,,家庭對古文啟蒙教育的重視是支持小學教材古文增加的基礎,。
她說:“現(xiàn)在的孩子普遍在入學之前就已經(jīng)接觸過古文了。很多家長會選擇古詩,、《論語》,、《三字經(jīng)》作為孩子早教的一部分,一年級增加的古文對很多孩子來說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延續(xù)和過渡,。”
與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相呼應的是近年來不斷掀起的“漢語熱”,、“國學熱”。在中國,,各類“國學館”,、“儒學館”方興未艾,“儒學校園”成為許多中小學熱誠打造的“校園名片”,。
2017年2月,,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斬獲12.3%的高收視圓滿收官,,節(jié)目累計收看觀眾超過11.63億人次,引發(fā)全民“自考”古詩詞,。
李杰認為,,社會令人矚目的“古文熱”現(xiàn)象是國學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強的表現(xiàn),。
“文言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階段性載體,,對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認可和重視,這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走在復興之路上,。”他說,。
[編輯:乒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