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人張鵬舉,,從小天資聰慧,身材魁偉,,性格剛毅。他跟人學習武功,,學成后參加考試,,表現(xiàn)突出 ,被光緒皇帝直接點名當了御前侍衛(wèi),。后來在外當差,,深得軍民愛戴,連續(xù)多次得到獎勵,,被封為武顯將軍,,為正二品銜。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棄官歸鄉(xiāng),,絲毫沒有架子 ,給鄉(xiāng)親們不少幫助,,病逝后就葬在平度,。
14歲時把捻軍嚇退
說起張鵬舉,,資料中記載的不多,記者采訪了平度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高瑞吾,,他或許最有發(fā)言權,,從某種聯(lián)系上來說,他還跟張鵬舉是親戚關系呢,。他通過收集歷史資料,,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張鵬舉。
張鵬舉,,字云程,,平度大澤山西麓大疃村(今屬大澤山鎮(zhèn))人,清咸豐三年(1853年)農歷五月初二,,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在我國封建社會,武舉科是與進士科并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清王朝崇尚勇武,,相比起前面的朝代,清王朝對武舉取士更為重視,。清代武科考試分為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四級進行,。張鵬舉就是經過層層選拔,,成了高級將領的,清朝后期官至總兵,,被封為武顯將軍,。
張鵬舉小時候就有勇有謀。用高瑞吾的話說就是“從小天資聰慧,,身材魁偉,,性格剛毅”。在他小時候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同治六年(1867年)7月 ,,捻軍擾境,張鵬舉全家往大澤山方向逃跑,。
全家人剛跑到半山腰,,捻軍就從后面追上來了,當時張鵬舉年僅14歲,,這可怎么辦好?被逼得沒辦法了,,就冒著“萬死不得一生”的危險,“攘臂慷慨,舍身御之”,,跟捻軍拼了!被逼出來的抗爭有了效果,,追兵們竟然被他震懾住了,開始后退,。趁此機會,,他背著曾祖母,帶著年幼的弟弟,,保護著家屬,,登上了飛來峰(現(xiàn)在是平度大澤山一景)。全家人因此躲過了一劫,,幸免于難,。
家人此次兵禍脫險,顯露了年少英武的張鵬舉過人的膽魄,,同時也讓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這時候的清王朝,內有太平軍,、捻軍相繼造反,,外有各國列強爭相入侵,內憂外患,,戰(zhàn)事不斷。年少好勝,、志向遠大的張鵬舉決定研讀兵書,,苦練武藝 ,以便日后保境安邦,,為國效力,。于是,他毅然投奔掖縣張經邦,、平度張惠兩位先生,。去干什么?習武!
光緒帝欽點他為御前侍衛(wèi)
習武是個急不來的事情。在習武的這幾年,,張鵬舉“日矢精勤 ,,刻苦自勵”,不知不覺幾年就過去了,,這時候的他已經技藝大進,,經綸滿腹,先生“甚器之”,,,。
又到了考試的時候了,張鵬舉就跑去考試了,結果考得很好,。他過五關斬六將,,光緒元年(1875年)在鄉(xiāng)試中,中了武舉;光緒三年(1877年)考取了武進士,。這就意味著張鵬舉可以參加北京的武殿試了,。
武殿試是武科考試中的最高一級考試。清代武殿試分內場與外場,,內場在保和殿進行,。武殿試外場在西苑門外中南海紫光閣進行,由皇帝親臨御試,??荚嚽埃扔苫首域T射作示范,。張鵬舉出場應試時,,只見他步履勁健,精神抖擻,,很是威風,。先考馬、步箭射,,結果箭箭中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全是十環(huán);再測試弓、刀,、石等本領,,結果,開弓三次全開滿了,,刀技更是前后揮舞,,都舞出花來了;掇石,就是測試舉大石頭的本領,,他一下子就把大石頭高舉過了頭頂,。張鵬舉憑借超群的武功和魁偉的身材,博得了光緒皇帝的歡心,,被當場欽點為御前侍衛(wèi),。
御前侍衛(wèi)就是皇帝的貼身保鏢。要保護皇上的安全,,這活兒可不輕松,,責任重大,風險也很大,。但是張鵬舉做得不錯,,他在任期間,,盡職盡責,每次都完美地完成了保護圣駕安全的任務,。
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深受光緒皇帝信賴的張鵬舉被選補直隸提標、順義營都司,。從此,,張鵬舉結束了在內廷的供職,開始了地方武官的生涯,,長期守衛(wèi)北京東部地區(qū),。
當了武官被皇帝獎賞
那時候,京東順義(今北京順義區(qū))一帶,,治安非?;靵y,民風彪悍,,非常難管理,。張鵬舉赴任后,立即拿出了周密的訓兵安民計劃,,并付諸實施,。他做事情,既不非常嚴厲,,也不非常放松,,可謂寬嚴適中,“得合營歡心,,士卒樂之為用”,,手下的兵都很歡喜,樂意聽他的,。
這樣一來,“兵威大振,,巨盜遠遁,,一邑之中口碑載道”,兵卒精神振奮,、士氣高昂,,江洋大盜土匪之類都逃得遠遠的,贏得百姓好口碑,。光緒皇帝一聽很高興,,特頒詔加級三次,予以褒獎,。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 ,,直隸提督聶士成巡營考查,,覺得張鵬舉“勤干樸誠,辦事穩(wěn)慎”而“咨請恩準在案”,。這個聶士成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武童出身,早年追隨李鴻章,,打起仗來有勇有謀,,屢建戰(zhàn)功,與王孝祺,、章高元并稱“淮軍后起三名將”,。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通州,、三河等地相繼失陷,,而張鵬舉則在其防區(qū)內,“聯(lián)絡鄉(xiāng)紳,,百計固守”,,嚴陣以待,以防不測,,顯示出高度的戰(zhàn)備觀念,。三年后,張鵬舉被直隸總督袁世凱看上了,,覺得他“究心兵事,、老成練達、任事勤能”,,奏升泰寧鎮(zhèn)游擊,,再補馬蘭鎮(zhèn)中軍游擊,兼護清東陵,。清東陵位于河北遵化縣(現(xiàn)河北省遵化市)境內,,西距北京125公里,是包括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在內的,,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經慶親王奕劻提奏,,以其“在工出力”,,上諭以參將升用。后來,,再行委任護理馬蘭鎮(zhèn)總兵,,并封為武顯將軍,,此時的張鵬舉,已成為清軍正二品銜的高級將領,。
清亡后歸隱平度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帝遜位,,張鵬舉遂棄官歸隱,,回到平度故里。
張鵬舉當了30年的官,,潛心研究兵事,,善盡職守,“民懷自勵,、強橫斂跡,,到處民愛,去處民思”,。在他干過的地方,,人們都上進,那些強盜以及專橫的人也收斂了,,到什么地方百姓都愛戴,,要走了人們都很舍不得。
張鵬舉雖然官高位顯,,但從不居功自傲,,反而常常念及自己的老師和平度的鄉(xiāng)親。每次要回家探親了,,張鵬舉一定會先轉道去掖縣拜望自己的老師,。當進入平度地界之后,又會主動下馬,,和鄉(xiāng)親們結伴同行,,一路上和鄉(xiāng)親們聊聊天,談談莊稼的收成怎么樣,,談談如今的世道如何如何,,跟平民百姓沒什么兩樣。
張鵬舉回鄉(xiāng)閑居后,,不僅尊祖敬宗、敦宗睦族,,孝敬慈親,,還很大方,他又送麥子又捐大米,,對街坊鄰居很是優(yōu)待,,他還很樂于助人,,幫人解決困難,息事寧人,。
1914年春天,,長樂高家村村民高大德到大澤山隱居,在飛來峰紅廟修行,,曾慕名借用張鵬舉的七星寶劍一把,,用來防狼蟲傷身。但是,,當年的臘月十五,,山下團石子村一個姓李的放羊人,趁他回家取糧時,,把這口寶劍和他的被褥全偷走了,。高大德回到山里,一看東西都丟了,,尤其是連七星寶劍都不見了,,一時間急火攻心,死在廟里,。張鵬舉知道這事后,,馬上組織鄰里鄉(xiāng)親數(shù)人,冒雪把高大德的遺體送回家中,。高家人悲憤至極,,就想找人來報仇,姓李的那家人自知理虧,,很害怕,,就去找張鵬舉幫忙說情。后來,,經過張鵬舉不厭其煩地往返勸導調解,,終于避免了一場械斗。
1921年農歷十月十三 ,,移居北京南苑寓所的張鵬舉,,因染風寒不治而逝,終年69歲,,翌年3月歸葬于平度,。
張鵬舉的后人也多從軍
在《封武顯將軍張公鵬舉墓志銘》中,有一句話:“從掖邑廩生(廩生,,廩膳生員的簡稱,,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童生應試,,例須請廩具保,,稱作廩保)翟貽序讀書大澤山下寺”,。也就是說,張鵬舉曾經在大澤山下寺讀過書,,那么大澤山下寺是什么地方?
在大澤山腹地瑞云峰前,,有上下錯落的兩座寺廟,下面的一座名智藏寺,,俗稱下寺,,上面的一座名日照庵,又稱碧霞元君行宮,,在智藏寺之上里許 ,,俗稱上寺。兩寺的始建年代,,始建人及歷任住持,、廟產廟地、重修情況及規(guī)制變化等等,,今天已很難弄清,。兩寺在歷史上都曾有過輝煌,可惜均毀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近年來海內外有識之士出資重建,,基本恢復了昔日的規(guī)制。兩寺重建,,為大澤山增色添彩,,對開發(fā)這座名山的旅游事業(yè)具有重大意義。
高瑞吾對城市信報記者說,,張鵬舉的后人很多都在青島,。張鵬舉有個曾孫,從軍后干得挺不錯,,當了團級干部,,退伍后分配在青島,退休后就住在市區(qū),。張鵬舉的玄孫,,也是部隊里的干部。高瑞吾說,,張鵬舉的后人都思想開明,,勤奮肯干,為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可謂繼承了張鵬舉的優(yōu)秀品質,。
城市信報記者 魏軍(感謝高瑞吾先生對本文的大力支持,圖片由高瑞吾提供)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