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十梅庵聞名遐邇的,,除了梅花,,自然還有那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村里老人們最愛講的一個古老的美麗傳說,,有十位仙女厭倦天宮,,飄然而下,看到這如景如畫的地方便流連忘返,,玉帝聞訊后,,派天兵天將捉拿,十仙女不愿離去,,就地化為十株梅樹,,留了下來。后來云游僧人在樹旁結(jié)茅筑庵,,名曰:“十梅庵”,。
美麗傳說,寄托的是人們對這塊風水寶地的向往,,而十梅庵的村民們也將庵,、梅花和村落的歷史一代一代地講述下去 ,歷史故事和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講述中糅合在一起。
大遷徙下發(fā)現(xiàn)“風水寶地”
說起十梅庵這塊風水寶地,,還要從村民們世代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說起,。十梅庵坐落于青島市滄口北部,廟南,、廟東一脈青峰環(huán)繞,,老虎山郁郁蔥蔥的九個山頭將庵堂輕輕攬入懷中;庵東是海拔203.8米的圍子山,也是老虎山九個山頭最北面的一個,。
“中原諸州,,元季戰(zhàn)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明朝永樂皇帝“掃北”(掃北指的是在中原大開殺戒),,中原各省百姓所剩無幾,傳說山東省百姓更是一掃而光,,荒野千里,。朝廷不得不從山西向中原各州大規(guī)模強制性移民,大批的山西老百姓被驅(qū)趕到山西洪洞縣城北的濟仁寺集結(jié),,向各省遷徙,,據(jù)記載,遷移的批次一共達18次之多,。
“問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從這首流傳了六百年的歌謠里,也間接地驗證了這大規(guī)模的遷徙,。被強迫遷徙的民眾規(guī)定“同姓同宗不能同遷一地”,,于是,遷徙的人群中,,父子兄弟是要分開的,,不能同在一處落戶。
同時,,在遷徙的路上,,為防備移民們逃跑,官兵就用一條繩子將男人們綁成一串,,婦女孩童跟在后頭,,人們拖著疲憊的雙腿磕磕絆絆地前行。被綁著雙手的移民如果要大小便得向押送的士兵報告,,經(jīng)同意后才能解開捆綁著的雙手,,尋地方便,,而這就是中國北方將上廁所稱為“解手”的起因。
在大批的移民當中,,就有這么盛氏三兄弟,。相傳,永樂初年,,盛氏三兄弟萬里跋涉來到山東圍子山下,,見半山坡上斷崖高約二丈,崖南是一條東西走向,、百尺寬的大溝,,其時雖是三九嚴寒,但高高的斷崖將呼嘯的北風擋在溝外,,崖前陽光明媚溫暖如春,,溝底山水潺潺而流連冰都不結(jié),真是個宜于人居的好地方,。
再向南看,,小溪南岸的半坡上有一間借崖為墻,用碎石泥巴壘起的小屋,,里面居然住著一位老尼在苦修,。疲憊不堪的盛家老三本已無力前行,見到這如景如畫有人煙之處,,便不顧兄長們再三勸說阻攔,執(zhí)意要留下來,。十梅庵這塊風水寶地在大遷徙中被發(fā)掘,。
七十余姓氏會聚于此
因朝廷律法不準父子兄弟同在一處落戶,盛家老大和老二只好撇下小兄弟繼續(xù)前行,,老大一直北上到了北京郊區(qū)定居,,老二走到平度立村盛家莊。老三就在溪南岸尼姑庵以西百步之外搭起小小茅屋住下,,這里后來就被稱為“盛家溝”,,尼姑住的小泥屋處為“南黃泥崖子”。
盛家老三在溝底定居不久,,有魏氏兄弟四人成,、州、炳,、燦從膠南魏家莊前來,,在溝北崖頂上安家,魏氏家族聚居之處,,人稱“魏家街”,。又經(jīng)過一段時間,,莊氏遷入,住在魏家街東頭,,叫做“莊家胡同”,。
據(jù)清咸豐三年(1853年)初修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二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再修的《莊氏族譜》記載,,因老族譜損壞嚴重,祖上從何時何地遷入十梅庵村已不可考,,只用一句話帶過說:“莊氏始祖諱圣德,,世傳自云南卜居嶗山之十梅庵。”目前,,莊氏家族在此已繁衍十五世子孫,,在第七世時弟兄們開始外遷,港東,、棗園,、樓山后現(xiàn)在都有莊氏族人,幾百年來一直為村中大姓,。
十梅庵村還有一個大姓是臧家,。據(jù)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初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重修 ,、2001年再修的《臧氏族譜》記載:“明初一世祖來自卜居西連臺,,厥后二支遷居狗牙,吾始祖遂移東北溝明曰上臧疃(又名上流莊),。”
約在300多年前,,臧家第四支臧松兄弟五人,其中五弟去了關(guān)東,,在遼陽城后溝千金寨落戶,,臧松和四弟遷到十梅庵村,現(xiàn)傳有十二世子孫,,分為兩支,。
村里另一大姓張氏家族,遷進十梅庵村也有200年,。據(jù)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修篡的家譜記載,,明朝末年即墨城南泊子村張孝學遷到十梅庵村與灣頭村之間,建了一個“小泊子村”(小泊子村現(xiàn)并入灣頭村),,嘉慶三年(1798年)孝學的七世孫張世法遷入十梅庵村,,至今繁衍到十二代。
張家聚居在村東頭的四條胡同里,,村民稱之為“張家胡同”,。大約在200年前,,城陽村的袁繼倫率子女投奔魏家而來,袁家在十梅庵也已傳了八代,。
目前,,十梅庵有臧、張,、莊,、魏、盛,、韓,、陳、崔,、袁等七十余個姓氏,。
人丁興旺,取名十梅庵
據(jù)說,,自從盛家老三定居后,,就不斷有人遷入,隨著人煙漸多,,就形成了幾個小村落,,圍子山腳下的村莊初具規(guī)模后,“南黃泥崖子”上的尼姑庵也不斷有婦女皈依佛門,。
最后,,那碎石泥巴勉強壘起的陋室已容納不下,于是四鄉(xiāng)的村民就為尼姑庵增建了一些房舍,。
傳說庵外山坡上野生著十株梅樹,,村民們梅花、庵 ,、家族等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就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故事,。
庵里修行的尼姑無巧不巧的也是十位,,個個蘭心蕙質(zhì)、清麗聰穎,,直賽過庵前的十株梅樹;且她們的名字也脫開佛家法號的框框,,竟然都以梅為名,如春梅,、冬梅,、臘梅、雪梅,、桃梅,、杏梅……
一個妙趣天成的庵名“十梅庵”就這樣叫開來,,隨后,小村因庵得名,,取名十梅庵村,。這是村民相傳最廣泛的一個故事,也有一定的歷史考證,,說得最多的還有一段優(yōu)美的神話故事,,村里的老人也經(jīng)常給自己的孫子講故事。
莊老先生就向記者講述道,,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宮有十位仙女結(jié)伴東游嶗山,來到這個秀麗的幽谷,,被這里的青山綠水,、茂林修竹所吸引,流連忘返,。玉皇大帝聞言震怒,,遂派天兵天將前去捉拿,眾仙女因迷戀此處的景色,,執(zhí)意不從 ,,靈機一動 ,化作十株梅樹,,落地生根,,永留人間。“十梅庵”由此得名,。
青島學者劉錦撰文說,,十梅庵有一個長長的湖,傳說是十仙女洗浴,、嬉戲的地方,,所以湖水始終清澈如鏡。傳說,,愁眉苦臉的人洗過會得到更多的愁苦,,微笑、慈眉善目的人洗過會得到更多的幸福,。哪怕是丑的也會變美,,美的會越來越漂亮。因此,,游人來后都會在湖里洗一下手臉,,并且都盡量把自己甜甜的微笑留在水面上。其實就是淋一點水到自己身上,,沾一點仙氣好讓自己更帥,、更美一些,,得到的幸福更多一些。當然,,這些也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村名曾幾經(jīng)變換
“十梅庵”是一個曼妙脫俗的名字,青燈黃卷的古板冷清和亮麗活潑的春色糅合在一起,,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其實,十梅庵最初也不叫這個名字,,根據(jù)歷史的考證,,十梅庵的村名幾經(jīng)變換,村子曾叫做“盛家溝”,、“東庵”,、“東南庵”。
最早標志為十梅庵是在1899年德國人海因里希·謀樂編著的《山東德邑村鎮(zhèn)志》中,,記述為“十梅庵,,十為數(shù)字,梅為梅花,,庵即廟,。村莊有475人。”1931年的《青島村莊地圖》上標志為“十梅庵 ”,,“文化大革命”期間稱作“向陽村”,,“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又恢復原名為“十梅庵村”。
據(jù)介紹,,那座古老的尼姑庵已經(jīng)翻修過三次,,二易其址,由盛家溝南崖的“南黃泥崖子”遷到溝北崖,。今天溝南的窯場東部土坡上是古廟的原址,,1996年工人取土燒磚時,曾在南黃泥崖子上挖出一片鋪著薄薄的古磚的地面,,大家猜測這就是古庵的廟堂所在,。
古庵再次重建是在清朝康熙年間,那時十梅庵村的西鄰大棗園村王家出了不少秀才舉人,,幾代人在外做官,足足興旺了近百年,。以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王家的身份地位,,王家發(fā)起重修古庵的倡議得到鄉(xiāng)親們熱烈的擁護,大家踴躍捐款,,在大棗園王家牽頭主持下,,十梅庵遷到更為寬敞開闊的崖子北岸,,建成一座觀世音菩薩廟,大家叫它“娘娘廟”,。
光緒十一年(1885年)廟宇再次翻建,,供奉的則是蓮臥觀音菩薩——觀音雙手合掌安坐于蓮花座上,面帶微笑俯視著世上蕓蕓眾生,。而在老人們的記憶中,,“十梅庵”位于溝北沿,在古庵正北一百米處,。文/圖 記者 昌旭光
[編輯:每皮]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