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路1號是青島國術館舊址 這里出了很多抗日英雄
青島廣東路1號在如今的路人眼中只是一座普通的民居,然而,,在此處住了30多年的袁阿姨清楚記得這里的歷史,。近日,,她對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說:“這就是青島國術館的舊址,以前是棟三層老樓,,木地板,,可惜三十來年前,拆掉蓋了新樓,。”消失的是老的建筑,,但青島國術館的歷史不會被遺忘。這里曾是全國最完備的專業(yè)國術館,,更走出了一批頂天立地的英雄兒女,。他們學武絕不僅是強身健體,,更是保家衛(wèi)國,他們用所學的武藝奮勇殺敵,,用熱血寫就了震撼人心的篇章,。
青島40萬人,一萬人練武
據(jù)《青島市志·體育志》記載,,1933年,,時任青島市長、國術館館長的沈鴻烈,,主持籌建青島國術館新館,,館址位于廣東路1號。建設經(jīng)費由市政府出面集資,,向社會募捐,。建主樓(三層)一座,平房三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樓四周均有大小不同的空地。樓后操場近2000平方米,,場內(nèi)備有沙坑,、單雙杠、拉力帶,、石鎖,、石擔等訓練輔助器材。1934年11月,,國術館建成,,1934年12月23日,正式舉行落成典禮,。青島的武術界名手楊明齋,、高鳳嶺、常秉毅,、秘道生,、尹玉章、紀炎昌,、韓冠英等均在此任教,。
島城著名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說,政府還在全市設立武術傳習所(傳授站)173個,,還在平原路,、禹城路設了兩處女子傳習所。還在近40萬人口的青島,有一萬多人常年練習武術,,這是何等興盛!
魯海先生說:“1937年時我正5歲,,也在武術傳習所練武,先學拳,,再學棍,,只是記不清是第幾個傳習所了。”文史專家魯勇是魯海先生之子,,他清楚記得家中曾有一張照片,,那是父親在傳習所的結業(yè)照。“剃著光頭,,穿對襟的衣服,。”魯勇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說,“可惜的是這張照片后來遺失了,。”
這一時期,,青島的武術在全國更為突出。1933年7月,,在青島舉辦的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中的8個國術比賽項目中,,青島隊獲6項第一名。1933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青島隊獲國術四項冠軍。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國術國考中,,由18人組成的青島隊,,獲得了國考總分第一名。1934年10月,,在華北第十八屆運動會上,,青島隊獲國術五項冠軍。當時的青島女子武術名家欒秀云一人獲雜項器械冠軍和劍術亞軍,,可謂是“名冠群雄”,。
這里也應該說一說欒秀云。她是楊明齋的女弟子,,練武極為用功,,拳法劍術盡皆精通,。據(jù)說,,她還曾擊敗日本武士,有青島第一女劍客之稱,。在華北運動會上奪魁之后,,各地報紙紛紛刊登她的照片,盛贊其“武藝精湛,華北第一女劍客”,。她也曾在平度路新新大舞臺(永安戲院)表演劍術,,當時的市長觀她劍術之后,親自接見她,,并授予獎品,。
魯海先生說,1934年,,著名作家郁達夫來青島,,專門去青島國術館看欒秀云舞劍,并贈詩一首:“堂堂國士盈朝野,,不及欒家一女郎,。舞到劍飛人隱處,月明滿地滾青霜,。”
不過,,欒秀云后來的去向缺乏文字記載。有一種說法是她去了北京,,改名欒素貞,,但是否屬實已不可考。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還有不少女子習武,,其中姜愛蘭和鐘愛蘭就與欒秀云并稱“青島武壇三女杰”。
國術館學員炸毀不少日本工廠
魯海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說,。當時武術迅猛發(fā)展有特殊的歷史背景,,1922年日本雖向中國政府交還了青島主權,但仍然在實質上保有特權,。當時中國政府不能在青島派駐軍隊,,僅靠警察維持秩序。大批日本浪人橫行霸道,,強買強賣,,甚至走私軍火,氣焰極其囂張,。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先是老百姓自發(fā)習武,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增加自衛(wèi)能力,,后來政府予以支持,,由市長擔任國術館館長,并定期從市財政里給國術館撥出經(jīng)費,。在這一支持之下,,武術漸漸滲透到島城各個領域,,形成一種可以與日本浪人對抗的民間力量。隨著刀劍并舉,,青島市民的民族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反日精神深入人心。而日本人也對青島國術館恨之入骨,。
高作霖是楊明齋的弟子,,也曾任青島國術館教習,在他自述的文章中講述了一起圍繞青島國術館所發(fā)生的“青島事件”,。當時日本人在青島開辦有一家大康紗廠,,用老工人的話,一個月要付十七八元工資,,而招新工人則只付七八元就夠了,。于是,日本資本家就經(jīng)常解雇老工人,。1936年,,青島工人舉行罷工,遭到日本人的鎮(zhèn)壓,。一天早上,,青島國術館的學員小劉去大康紗廠上班,在廠門口被日本門衛(wèi)攔住,。小劉再三爭辯,,門衛(wèi)就是不讓進,還說:“你的走開,,已換新人,。”小劉很生氣,就和門衛(wèi)撕打起來,,把門衛(wèi)摔了兩個跟頭,。這時六七個日本人聞訊趕來,要抓小劉,,小劉施展拳腳功夫,,把他們?nèi)看虻乖诘兀氐囊呀?jīng)不能動彈,。小劉知道闖了禍,,從此遠走他鄉(xiāng),沒有再回青島國術館,。
高作霖在自述中稱,,廠方將此事報告日本駐青島領事館,領事館馬上派人向沈鴻烈提出交涉,,要求嚴懲兇手,,解散青島國術館。沈鴻烈的回答則是:“國術館是中央辦的,,我管不了,。”日本領事館碰了釘子,惱羞成怒,,就給日本政府發(fā)電,。日本政府調(diào)集軍艦和海軍陸戰(zhàn)隊包圍青島港,以武力相威脅,。后來更是在青島登陸,,包圍市政府和國術館。高作霖說:“當時我正在國術館對面房子里睡覺,,聽到嘈雜的人聲,,知道出事了,從窗口望去,,看到有一百多個日本兵荷槍實彈地圍在國術館門前,,我住的門前也站滿了日本兵,一會兒又看到十幾個日本兵押走了楊明齋老師,。”
這一次,,日本兵抓了人,還搗毀了國術館,。國術館學員們四處想辦法營救楊明齋等人,,沈鴻烈也出面與日本人交涉。楊明齋所帶的兩千多名學生和社會各界也積極呼吁,,日本人查無證據(jù),,又怕事態(tài)鬧大,被迫放人,。楊明齋獲釋后,,繼續(xù)辦武館,修復門窗,,掛起“青島市國術館”的牌子,,直至“七七”事變。
于利生,、管仁利等曾經(jīng)撰文稱,,1936年日軍在青島登陸,派兵包圍國術館,抓走多名職員,施以重刑,企圖逼出口供,尋機消滅武術隊伍??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廣東路1號的青島國術館則被日寇侵占,在官方動員下,,國術館學員們憑借著渾身武藝履險如夷,于1937年12月18日炸毀了日本在青島的很多大工廠,。
抗日游擊戰(zhàn),,楊明齋壯烈犧牲
魯海先生說,在抗戰(zhàn)時期,,青島國術館的學員成為一支抗日生力軍,。楊明齋就撤出青島,在魯南一帶手持武器抗擊日寇,于1942年壯烈犧牲,。
還有一部分青島國術館的學員進入嶗山,,打起游擊戰(zhàn)。1942年,,李先良以青島代理市長的身份進嶗山,,成立青島保安總隊,他本人兼任總隊長,,高芳先任副總隊長,。在這支隊伍中,很多隊員都曾練習武術,。高芳先本人就是楊明齋的學生,,練就一身好武藝。他也曾參加炸毀日本工廠的爆破隊,,因作戰(zhàn)勇敢而被破格提拔為中隊長,,此后得到李先良賞識。這支隊伍成為敵后奇兵,,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這一時期,青島市區(qū)內(nèi)的公開練武行為歸于沉寂,,但私下傳授活動并未停止,。1940年,日偽當局為籠絡人心而公開恢復武術活動,,并在太平路天后宮建立了“健民社”,,由偽市長姚作賓兼任社長。但留在市區(qū)內(nèi)的很多武林高手們拒絕出山,,有的則離開青島,。
魯海先生說,抗戰(zhàn)勝利之后,,青島國術館重新建立,。時任青島市長的李先良任國術館館長,高芳先任副館長,,武術運動得以恢復,。1946年,青島市教育局規(guī)定,,全市中小學以上一律恢復增加國術科目,。為培養(yǎng)師資,,青島國術館舉辦師范訓練班,直接為全市的國民中小學培訓國術教師,。隨著國術館的恢復,,群眾武術活動有所回升。
但是,,歷經(jīng)八年日本占領之后,,青島的武術運動水平明顯下降,,1948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七屆運動會上,只有秘道生一人獲器械第二名,,拳術第三名,。從1929年建立到1949年6月青島解放,這是青島國術館所走過的一段光輝歷程,。它在弘揚民族精神的同時,,也將尚武的精神深深烙入了這個城市的肌理。
魯勇對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說:“青島國術館對青島人的影響非常大,,在青島喜歡練武的人很多,,我就是其中之一。”魯勇先生1950年出生,,他從小就跟隨焦中良先生練習八卦掌,,而焦中良先生曾經(jīng)得到王子平的指點。
“我叫焦中良先生‘焦大爺’,,我們兩家是世交,。他出身中醫(yī)世家,王子平在中醫(yī)方面卓有建樹,,他父親和王子平有深交,。所以焦大爺跟王子平學過拳,后來王子平又介紹他跟著濟南的陳濟生學習太極拳和八卦掌,。這位陳濟生先生功夫也很高,,焦大爺曾親眼看過他把一把小米握在手中,松開手后,,小米在‘氣’的沖擊下,,跳躍起來。焦大爺?shù)玫疥悵鎮(zhèn)?,但他并非以武術為業(yè),,而是考入南京藥學院,是當時稀有的藥學專業(yè)大學生,。”魯勇先生說,。
有一場比武讓魯勇先生印象深刻,,那是上世紀60年代,一位從國家拳擊隊回青的運動員想和焦大爺切磋一下,。那場比武就在城陽路附近進行,,一番寒暄后,焦大爺讓拳擊手先出拳,,自己只是閃避,,后來一肘頂在拳擊手的肋骨處。拳擊手繼續(xù)進擊,,焦大爺又一掌斬在拳擊手的后頸,。拳擊手便停下來,表示認輸,。“這兩招焦大爺都手下留情了,,拳擊手也感覺到了,知道根本沒法打,。”
魯勇先生記得,,當時在棧橋附近,有很多練武的人,,有練刀劍的,,有耍鏈子鞭的,很是熱鬧,。而他本人也很著迷,,當年在青州下鄉(xiāng)時,有人向他挑戰(zhàn),,無法拒絕后,,他一出手便將對方擊倒。魯勇先生一邊說,,一邊練了一套八卦掌,,招式純熟。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上前試了試,,感覺力道十足,,無法招架。“武術也是咱們中國的傳統(tǒng),,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來傳承,。”魯勇先生感慨地說。
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 王學義
[來源:信網(wǎng) 編輯:洛克]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