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風光秀麗,,不光因為臨海,還因為多山,。青島的山大體有三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 ,南部是大珠山,、小珠山組成的山群 ,,而北部就是大澤山。
提起平度,,人們肯定會想起大澤山;提起大澤山,,人們想到的東西就多了。好吃的人會說,,那里的“玫瑰香”葡萄最好吃了,,又甜又香!好玩的人會說 ,那里的山“雄,、險,、奇、幽”,,最適合休閑探險了!喜歡書法的人會說,,那里是魏碑體之發(fā)祥地,是中國的書法名山!
大澤山自然風光秀麗,,歷史積淀豐厚,,是一座自然名山,人文名山,。今天的《發(fā)現(xiàn)青島》,,我們就來說說大澤山。
名稱:傳說大澤山因李世民得名
大澤山位于平度市區(qū)北35公里處,,是青島三大山系之一,,區(qū)域面積50余平方公里,山脈蜿蜒起伏在平度,、萊州,、招遠、萊西四地 ,,有山峰2000余座,,集“雄,、險、奇,、幽”于一身,,是四地主要河流的發(fā)源地 。因山勢挺拔,,泉吐爽意,,林壑幽深,奇石崢嶸,,大澤山素有“天然雕塑”之稱,、“齊魯名山”之譽。
大澤山,,是一座千古名山,,在歷史上共留下四個名字。主名自然是“大澤山”,,此外,,它還有原名東萊山、別名大青山,、九青山,。這些名字出現(xiàn)于歷史不同時期,背后都隱藏著關(guān)于大澤山的典故,。
張建軍,、楊春和、李林寶曾撰寫《千年古山川·秀美大澤山》一文,,對大澤山的幾個名字做了介紹,。大澤山原名東萊山,因商周時期東夷古國東萊國而得名,。據(jù)《史記》記載:“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所常游,,與神會。”《史記》中的東萊山,,指的就是大澤山,。到了明朝時期,又有吏部主事、光祿寺丞文翔鳳,,在知萊陽時游覽大澤山作《九青詩》一首,,就改名為九青山,以后的文人墨客因“九青”一名頗雅,,故引用這一別稱,,稱呼大澤山為“九青山”或“大青山”。
至于大澤山的主名“大澤”,,說法就比較多了,。一般認為,大澤山多有泉水,,澤被萬物,,因此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記載,明萬歷年間萊州知府龍文明《游大澤山記》:“群山環(huán)而出泉,,匯為大澤,,山以此名也”。除此之外,,還有民間傳說,,認為大澤山的得名跟唐太宗李世民有關(guān)。據(jù)傳,,當年李世民曾率兵東征,,駐扎在大澤山山下,正碰上天旱,,山中無水,,士兵口渴難耐。李世民尋水不得,,一怒之下,,拉弓朝山上射去,因為力量過大,,那箭竟然射進了石頭中,。后來士兵在山中尋得那箭,拔出時引出汩汩泉水,。李世民哈哈大笑,,一口氣連射好幾十箭,每箭都嘩嘩流出水來啦,,流到一起,,成了大澤。后來,,人們把東萊山改名叫大澤山,,李世民戰(zhàn)馬喝水的那條山澗,,就叫飲馬澗。
主峰:瑞云峰是膠東半島西部最高峰
大澤山不僅歷史悠久,,自然風光也十分秀麗 ,,自明代時就有“大澤三十六景”之說。大澤山的美景主要在奇峰上,,在2000余座大小山峰中,,北峰、西峰,、天柱,、御駕、明堂等較著名的有100余座,。峰峰相抱,、層巒疊嶂、蒼蒼郁郁,,如萬馬奔騰,,氣勢極其磅礴,為“平度八景”之首,。
大澤山主峰北峰,,亦稱瑞云峰,由四個山頭組成,。東曰“瑞云峰”,,中曰“碧云宮”,“碧云宮”西側(cè)曰“鷹不落峰”,,西曰“洞口仙峰”,。瑞云峰海拔736米,屹然插天,,勢若虬龍,,屬大澤山脈最高的山峰,也是膠東半島西部的最高峰,。
瑞云峰不僅是大澤山最高峰,,也是最陡峭、最壯麗的一峰,,登大澤山不登此峰,,等于虛此一行 。不過瑞云峰過于險峻,,登它山可曰“登”,,登此峰應(yīng)曰“爬”,必須手腳并用作壁虎狀才成,。爬瑞云峰有兩條線路:一條是經(jīng)“九連洞”上去,,難度相對小些,一般適合中老年人和婦女兒童;另一條是經(jīng)“張飛大蹁馬”,、“八步緊”,、“哈呼哈”、“嚇呼嚇”,、“老鷂子大翻身”上去,,難度極大,危險程度最高,,一般只適合勇于探險的年輕人,。這些奇怪的名字可不是胡編亂造的,每個名字都是結(jié)合地形特點而取,。比如“八步緊”,,這名字指的是一塊巨石,上面僅有八個腳窩可扶壁攀登,,腳步邁錯了就上不去,、下不來。再比如“老鷂子大翻身”,,指的是一個窄小的洞穴,,下臨陡壁,要攀登峰頂,,必經(jīng)此洞;因為洞口的直徑只有60厘米,,每次只能容一人通過,所以要過此洞需要跟伙伴相互鼓勁,,手拉肩抗,,登著洞壁上的腳窩,一個個像老鷂子鉆天那樣歷經(jīng)四次轉(zhuǎn)身,,才能鉆出洞穴到達山頂——“碧云宮”,。
碧云宮頂,是可容約30人的向東南傾斜的石坪,,上有“身依北斗”“尺五天”“磨青”“飛空”等古人刻石,,尤以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所題“孤峰獨秀”四個大字最為珍貴。碧云宮西側(cè),,有一塊巨石介然獨立,,人莫能攀,連飛鳥亦不敢停其上,,故名曰“鷹不落峰”,。站在峰巔,一覽眾山小,,眼界和心胸頓感開闊,,有“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感。
孤峰:天柱山“鄭文公碑”為魏碑之冠
說完大澤主峰,,再說孤峰天柱,。天柱山海拔280米,雖不高,,但因為摩崖石刻而聞名于世,。
天柱山的得名源于其外在形象,其四周方圓平坦,,因而以“孤峰秀峙,、如柱擎天”而得名。天柱山上有東漢,、北魏,、北齊及金、元刻石十余處,,并有東魏武定六年造像石窟和石塔置于天柱山西峰,,形成了較大的摩崖刻石群。其中尤以鄭道昭所立的“鄭文公碑”(又稱“鄭羲上碑”)最為著名,。
相傳,,鄭道昭晚年失寵受冷遇,出任北魏光州(今萊州)刺史,。北魏永平四年(511年),,鄭道昭來到天柱山,轉(zhuǎn)而愛山樂道,,所書鐫“鄭文公碑”位于山陽的半山腰處,,刻在一塊天然巨石上,高3.2米,,寬1.5米,,文20行 ,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計881個字,,碑文歷15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碑文記述了鄭道昭之父持節(jié)將軍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的生平事跡和著述,。因鄭羲的謚號為鄭文公,,故此碑的全稱為:“魏故中書令秘書監(jiān)鄭文公之碑”。鄭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書法家,,其書寫的魏碑體,,“集篆情、分味、草韻”之大成,,骨硬峭拔,、渾逸朗潤,為魏碑之冠 ,,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
1984年5月,89歲高齡的劉海粟登山為鄭碑題詞,,贊為“魏碑國寶,絕壁生輝”,。
1988年,,天柱山摩崖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日照庵:有中國現(xiàn)存最大功德碑林
除了自然風光秀麗外,,大澤山上還有很多文物古跡,,最著名的就是“上、下寺”,。上,、下寺位于大澤山腹地 ,因上下錯落分布,,故民間有此俗稱,。實際上,下方的下寺叫智藏寺,,高處的上寺叫日照庵,,又叫碧霞元君行宮。
日照庵,,因“日出即照”而得名,。關(guān)于它的始建年代,史籍無明確記載,,但鐫于日照庵附近石壁上的一首明洪武年間的佚名詩,,有“琉璃古殿綠苔生”的句子;據(jù)此推斷,日照庵應(yīng)在元代就已存在,,并且古殿頂覆琉璃瓦,,十分華麗。
日照庵有兩個奇特之處,,到現(xiàn)在都無人能解,。第一,它雖然名為“庵”,,里面住的卻是和尚,。第二 ,它雖然是佛家之地 ,,卻供奉著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圣母,是道教中的女神,,專門保護婦女與兒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對于這兩個奇怪現(xiàn)象,王明章,、高瑞吾在《大澤山上,、下寺雜考》一文中稱,日照庵最早可能是住尼姑的 ,,以后尼姑漸漸老去或離去,,無人為繼,于是下方智藏寺的和尚就去主持此庵,。到這時,,或仍叫庵,或另起名字而未叫開,,仍用原名,,于是就造成了這種庵中住僧的狀況。至于為何供奉道教女神碧霞元君 ,,據(j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日照庵碑記》記載:“碧霞行宮建于大澤山之日照庵也,。”這就是說,碧霞宮是在日照庵里建的 ,,很可能由于民眾的不斷祭拜(自宋真宗趙恒封碧霞元君為神之后,,民眾對她的信仰極盛),道教女神碧霞元君便成了此庵的“正神”,,此庵也就另命名為碧霞元君行宮,,造成了一庵兩名的事實。
據(jù)記載,,早年間,,日照庵廟會相當紅火。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信徒們又在泰山老母殿西側(cè)建起了三間無生老母殿,,從此,廟會規(guī)模更大了,,會期整整一個月,。書法家崔云亭先生曾在《大澤山游記》中寫道:“六時至下寺,適值會期,,殿堂僧舍,,人已擠滿,吾等幾覓宿不得。”這一廟會不同一般廟會,,來的多為許愿還愿的香客,。富者捐資豎碑修廟、次者點戲愉神,,再次者以小米為香資,,每年廟里收的小米僧眾一年吃用不完。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度民間歷史上,,民眾朝山進香有立碑勒石的習俗。日照庵功德碑碑林是我國現(xiàn)存碑刻數(shù)量最多的功德碑林,,位于日照庵通往大澤山西門之間的山路兩側(cè),,綿延一華里有余,現(xiàn)存有明清以來的120余通功德碑,。這些碑刻記載了明弘治到民國300多年間,大澤山周邊的老百姓去日照庵朝山進香的事跡和進香者的名字,。
1940年,,八路軍膠東西海軍分區(qū)司令部及西海行署進駐大澤山山下東高家、韭園一帶,,司令部的一個電話班駐日照庵,。日寇得到密報,1943年趁進山掃蕩時,,將日照庵付之一炬,。1996年,日照庵重建,,次年竣工,。 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城市信報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