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東五環(huán)外的朝陽區(qū)東壩鄉(xiāng)板橋村,,有個東壩中心親子班,。記者剛走進中心,幾個孩子就嘰嘰喳喳地詢問:“老師來了嗎?”這些孩子翹首以盼的老師就是“綠孩子閱讀工作組”的義工——故事媽媽,,她們每周都會來這里為孩子們講繪本故事,。
與孩子們的故事約會
故事媽媽汪沛和查穎文都有自己的昵稱:“汪汪老師”和“喳喳老師”。在去見孩子們之前,,她們首先會去圖書館挑選當天要講的繪本,,“我們會隨著季節(jié)、節(jié)日挑選對應的故事,,讓孩子對傳統(tǒng)風俗有初步的認知,。”汪沛說,“對于孩子們特別喜歡的故事,,我們還會在歲末的時候演出繪本劇,。”
聽故事的時間到了!媽媽們抱著孩子,走進一間墻上繪著飛鳥,、太陽,、孩童,地面鋪著橙色軟厚皮墊子的小教室,。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兩位老師面帶微笑,放慢語速,。為了和孩子視線齊平,,她們彎著腰,或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故事媽媽拿出繪本《小貓咪追月亮》,,孩子們的目光一下子被封面吸引住了。“一只可愛的小貓咪生來頭一次看到月亮,,看著圓圓的月亮,,它心想,那是一小盆掛在天上的牛奶吧,,她好想喝呀……”“汪汪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著故事,,孩子們聽得入了迷。當聽到小貓咪為了喝牛奶,,追著月亮來到池塘邊掉進水里,,天真的孩子們瞪大眼睛,、捂著嘴笑了起來。“汪汪老師”摸著一個孩子的頭,,微笑著說:“小貓咪沒有喝到牛奶,,心里很難過。難過的時候呀,,就想回家,。它回到家,發(fā)現(xiàn)門廊上已經(jīng)放好了一盆牛奶,。它可真幸福呀!”
“聽故事的時候,,有些孩子會很專注,一直靜靜地坐著,,也有些孩子會在房間里走來走去或做自己的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沒聽故事。要讓孩子覺得聽故事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完成學習任務,。快樂的孩子才能進入故事里美好神奇的世界,,和小貓咪一樣覺得‘可真幸福呀’,。”查穎文說。
授之魚,,不如授之漁
查穎文是第一代故事媽媽,。2012年春天,剛接受完首都圖書館“種子故事人”公益項目的專業(yè)培訓,,她就把理論應用于實踐,走進東壩中心做義工,,為這里的孩子講故事,。
“講故事對于我們來說不是工作,而是興趣,。閱讀義工就像種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媽媽自發(fā)加入到這個團隊中。”查穎文發(fā)展了兩位第二代故事媽媽,,一位叫張帆,,平日里經(jīng)營著一家繪本館,另一位正是汪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汪沛接觸親子閱讀幾年來的感悟,。講故事看似簡單,,學問可不小,,不僅要將書面敘述轉(zhuǎn)化成活潑優(yōu)美的口語表達,還要用聲音語調(diào),、肢體語言吸引孩子,,帶領他們進入故事情境,也要在故事中教會孩子一些道理,。
汪沛也發(fā)展了4個朋友加入故事媽媽的行列,。汪沛戲稱,這些人都是被她“騙”過來的,,但是做了故事媽媽之后,,大家都不舍得走了。“現(xiàn)在故事媽媽發(fā)展到了7個人,,大家的壓力減小了,,就可以更好地兼顧照顧家庭和義工工作,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汪沛說,。
受到故事媽媽的觸動,那些曾經(jīng)抱著孩子聽故事的媽媽們,,也嘗試著走上了講臺,。她們向東壩中心建議,開設了一個實驗班,,輪流上臺為孩子們講故事,。這些媽媽們,被查穎文稱為“第四代故事媽媽”,。
為了發(fā)掘更多愿講故事,、能講故事、會講故事的媽媽,,故事媽媽們熱心操辦起媽媽沙龍,,除了做主題講座,還親身示范如何講故事,,對嘗試講故事的媽媽進行現(xiàn)場點評,。
故事媽媽最開心的時刻,莫過于看到孩子有了成長與進步,。在查穎文看來,,親子閱讀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故事媽媽們在孩子的心靈深處播撒下了種子,,不知不覺中種子會萌芽,、開花、結(jié)果,。汪沛說,,“我們真心希望故事媽媽能發(fā)展壯大成為一個群體,,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媽媽奉獻一份愛心,閱讀的種子將會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