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暖氣片熱了起來,,孝順的孫明輝第一時間聯(lián)系了老家的父母打包行李,,準備周末開車前往萊陽,接農(nóng)村的父母來青島過冬,。昨天記者采訪了島城市北和李滄多個小區(qū)發(fā)現(xiàn),,每年供熱季到來后,小區(qū)內(nèi)都會從天南地北遷徙來一群“候鳥”老人,,他們會住在兒女家過冬,,直到春節(jié)前后才會離開,這段時間老少三代人歡聚一堂,,既有讓人感動的甜蜜,,但也可能因為生活習慣不同,出現(xiàn)少許的摩擦,。“兒女應(yīng)該珍惜跟老人共處的時光,,注意跟老人的溝通方式,將老人從家務(wù)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老人真正在青島度個假,。”心理專家陳雷稱。
社區(qū)多了候鳥老人
“每年冬天我們社區(qū)都會從天南地北來很多‘候鳥’老人,他們都是奔著兒女來的,,一般要住上兩三個月,,等春節(jié)過后才會離開,。”永年路社區(qū)居委會的劉主任告訴記者,,這些老人來自天南地北,其中以來自東北三省農(nóng)村的老人最多,,還有來自內(nèi)蒙古,、山西和新疆的老人,他們都看中了島城冬季氣候溫暖濕潤的好處,,趕在老家下雪前乘坐火車或者飛機趕來島城過冬,。
“我們這個廣場舞隊每年冬天都會從東北來10多名骨干,其中大部分都是來兒女家過冬的老太太,。”清江路附近小區(qū)的邢大媽稱,。她帶著記者找到了廣場舞隊的領(lǐng)舞徐大媽,她老家在黑龍江,,夏天還要回去種水稻,,到了冬天地里沒有活干,往年他們都在屋里打麻將打撲克貓冬,,兒子在青島成家后,,她就改成來青島幫忙看孫子,這已經(jīng)是她在青島過的第三個冬天了,。
供熱引來南方老太
記者在多個社區(qū)采訪了27名從全國各地來島城過冬的老人,,發(fā)現(xiàn)其中有11名老人來自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有7名來自島城周邊的農(nóng)村,,被兒女接來島城過冬,此外有3人來自南方,,另外6人來自北方其他城市,。“我是青島人,但半輩子生活在江西南昌,,南方冬天氣溫比北方高,,但沒有集中供暖,我感覺那里的冬天冷到了骨頭縫里,。”住在百通馨苑小區(qū)的盧定芳大媽稱,,她兒子住在市南區(qū)逍遙二路,但住房面積比較小,,住不下一家五口人,,自己和丈夫就在金水路另外買了一套房子,平時都租出去,每年冬天收回來供自己和丈夫回青島住,。另外兩名南方老人分別來自湖北武漢和江蘇南京,,她們都很喜歡住冬天有暖氣的房子,來島城兒女家過冬,。
三世同堂實現(xiàn)雙贏
“其實我們最看重的不是房子里的暖氣,,而是一家三代人能住在一起兩三個月的時間。”接受記者采訪的67歲劉大媽稱,,要不是來島城過冬,,每年自己能看到兒子和孫子的次數(shù),一雙手就能數(shù)過來,。自己和老伴退休后,,在哪都是過日子,搬來兒子家里確實給孩子們添了不少麻煩,,但每天能看到兒子孫子,,老兩口打心眼里高興。“其實能把爸媽接來過冬,,最高興的是我們夫妻倆,,老人幾乎把家里所有的家務(wù)都給包了,還能接送孩子,,我們倆只要去上班就行了,,偶爾還能抽時間過個二人世界。”劉大媽的兒子孫慶軍稱,,老人來青島過冬,,自己就不用買火車票回老家過年,也不用考慮到誰家過年的問題,,而且有老人在身邊,,自己也不用老是擔心父母的身體,還能不時買點好吃的孝敬父母,。
孩子教育成了爭議點
“老年人和年輕人一起生活,,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活習慣不同,說事情總說不到一起去,。”永年路社區(qū)居委會的劉主任告訴記者,,每年冬天社區(qū)居委會都會為不少遷徙老人調(diào)解家庭矛盾,其中以婆媳矛盾最為突出,,而兩代人爭議的焦點就是第三代的教育問題,。“去年公公婆婆來我家過冬,就把4歲的寶寶慣得不像樣,,跟別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經(jīng)常搶不到玩具就張嘴咬人,。”家住永清路的馮女士稱,自己跟公公婆婆說過好多次,,鍛煉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太嬌慣,但公公婆婆心疼孩子,,不肯讓孩子吃一點虧,。公公婆婆春天回老家后,馮女士用了半年的時間才把寶寶的壞習慣改掉,,但供暖季又來了,,老人也要來了,她擔心經(jīng)過一個冬天,,寶寶會重蹈覆轍。
花絮
三次來青去過一次棧橋
“大冬天的海邊刮大風凍死人,,要去你們?nèi)?,我留在家里還有衣服沒洗呢。”每次兒子兒媳邀請徐大媽去海邊看看,,或者去嶗山逛逛,,徐大媽總是拒絕,有時候兒子兒媳請她下館子,,她也總是推脫不去,。徐大媽告訴記者,她來青島過了3個冬天,,只去過一次棧橋,,迎賓館、天主教堂和嶗山這些著名景點,,她也只是在電視里看過,,自己生活的區(qū)域只是清江路周圍,去次數(shù)最多的地方就是附近的早市,。她告訴記者,,自己的主要任務(wù)就是來看孫子,在她眼里家里有干不完的活,,自己在家沒事多干點,,孩子們就少干一點,去這些景點孩子們又要花錢,,自己覺得沒必要,。
書包誰背要開家庭會議
“人家的孩子上幼兒園時,都是自己背著小書包,,我們也想鍛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孩子的奶奶就是不同意,。”馮女士告訴記者,去年她就因為孩子背書包的問題,,跟老人有過一次爭論,,老人們覺得孩子太小,背著書包會妨礙身體發(fā)育,,長不了大高個,,而且父母空著手,讓4歲的孩子背著包,,就好像虐待孩子一樣,。但馮女士則認為,孩子從小就應(yīng)該鍛煉自立自強,,小書包里只有一個小水壺,,一包紙巾和一袋餅干,孩子完全能夠背得動,,家長不應(yīng)該包辦孩子的一切,。為此家里面專門開過家庭會議,但最終結(jié)果是,,馮女士送孩子上幼兒園時,,孩子自己背書包,爺爺奶奶送孩子時,,爺爺奶奶幫忙背書包,。馮女士和婆婆覺得都不滿意,但都無可奈何,。
老人返鄉(xiāng)全家趕緊減肥
“去年冬天我們?nèi)颐總€人都胖了三四斤,,原因就是婆婆燉的骨頭湯。”家住清江路的孫明輝妻子今年39歲,,女兒今年13歲了,,母女倆都對體型很有要求,但來自萊陽農(nóng)村的奶奶卻看著體型偏瘦的孫女有些心疼,,想方設(shè)法給孫女補充營養(yǎng),,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給孫女燉骨頭湯,基本上是孫女多吃肉,,全家人跟著喝湯,,不時地還燉個排骨做個紅燒肉,冬天本來大家的運動就少,,老人春天回老家后,,全家人都增重了三四斤。“我試著跟奶奶說過想吃點清淡的,,但奶奶說我長身體,,就是不同意,。”孫明輝的女兒稱,為了不在寒假回來后被同學叫作小胖妹,,他們一家三口春天都要加緊減肥,。
聲音
兒子兒媳:
生活習慣不同會產(chǎn)生摩擦
“我們知道父母都是為了我們好,但生活習慣不同,,對有些事情的看法不同,,我們試著跟老人溝通,但感覺很難找到合適的方法,。”馮女士告訴記者,,尤其是作為兒媳婦,跟公公婆婆之間的關(guān)系很難處理,,自己擔心稍有不慎就會產(chǎn)生婆媳矛盾,,更多的時候自己都是忍著不說,讓丈夫跟婆婆溝通,,但還是會讓婆婆覺得自己在背后挑理,。一旦產(chǎn)生摩擦,全家人都會跟著難受,。
公公婆婆:
住得很小心覺得挺憋屈
“其實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兒子家再好,,也比不上我們自己家舒坦,,我只是覺得孩子們平時工作太忙,還得照顧孫子,,基本上沒時間照顧自己,,就想趁著冬天過來住幫幫孩子們。”67歲的劉大媽稱,,自己也知道跟兒子兒媳有代溝,,說話做事都做不到一起去,尤其擔心跟兒媳產(chǎn)生矛盾,,讓兒子在中間難做,,所以在兒子家住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謹小慎微,有時候覺得自己有點憋屈,,但為了孩子們好,,自己忍忍也就過去了。
心理專家:
兩代人相處注意溝通方式
“年輕人不要老去試著改變老人的生活方式,,老人的生活方式已形成,,不可能因為你的三言兩語就發(fā)生改變,應(yīng)該珍惜跟父母共處的時光,。”記者就此事咨詢了凡敬心理研究院的陳雷院長,,他稱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年輕人自己,,首先年輕人要懂得感恩,老人們說是來過冬,,但大部分老人都是為了就近照顧兒孫,,年輕人應(yīng)該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讓老人來青島度過一個輕松的假期,,還是讓老人來繼續(xù)為你操勞,。其次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并不一定都是錯的,很多時候錯的往往是你自己,。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兩代人應(yīng)該相互理解和包容,,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相互溝通,要找到正確的途徑表達自己的看法,,不要一個人生悶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設(shè)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年輕人要主動承擔更多家務(wù),,讓老人能解放出來,在島城尋找更多屬于自己的樂趣,。
本版撰稿 記者 黃飛楊佳 制圖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