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青島市第十二屆“鄰居節(jié)”開幕,。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鄰居節(jié)”活動走向全市范圍,。19日,在全市“鄰居節(jié)”活動時期,市南區(qū)首屆“吾鄰高手”歡樂賽也拉開大幕,。記者了解到,今年市南區(qū)首屆“吾鄰高手”歡樂賽從4月19日一直持續(xù)到5月7日,。歡樂賽期間,,市南區(qū)將組織包括包餃子、包粽子,、剪紙、手工編織,、廣場舞,、歌唱組合、太極拳,、柔力球,、成語填字、中華書法等十項比賽,,通過鄰里之間的比賽活動,,選拔深藏在鄰里之間的“高手”。
比賽
“包餃子王”3分鐘包40個
歡樂賽當(dāng)天,,“餃子王大賽”也在現(xiàn)場舉行,,來自市南區(qū)10個街道的60位參賽選手,分成四批參加比賽,。
對于家庭主婦們來說,,包餃子自然是“小菜一碟”,但當(dāng)“包餃子”遇上“比賽”,,大家還是難免緊張,。記者了解到,此次比賽是以數(shù)量取勝,,在三分鐘之內(nèi)包的餃子最多者為“包餃子王”,,另外,在質(zhì)量上比賽要求餃子要“漂亮”,,不能“開口大笑”,。
比賽還沒開始,選手們就做起了緊張的準備,,分皮,、調(diào)餡、整理籠屜,。第一批15名參賽選手上臺后,,隨著主持人一聲“開始”,選手們迅速行動,。來自高郵湖路社區(qū)的徐淑璐手法靈活,,餃子包得飛快,,短短三分鐘時間里她包完了31個餃子,不少臺下的觀眾看到后嘖嘖稱贊,。不過,,徐女士雖然包餃子速度,但餃子質(zhì)量卻參差不齊,,31個餃子中有7個“開口大笑”,,沒能過質(zhì)量關(guān)。
四場比賽下來,,來自伏龍路社區(qū)52歲的選手高秀芬,,在3分鐘內(nèi)包了43個餃子,不過其中3個不合格,,她最終以3分鐘40個餃子的成績成功奪得“包餃子王”的稱號,。高秀芬告訴記者,不光是在比賽上,,在家里她就是個包餃子能手,,“我們家每周必吃頓餃子,如果逢年過節(jié)一家老小十多個人一起吃餃子的時候,,從調(diào)餃子餡到全部包好都被我一個人的活兒,,不到兩小時,兩三百個餃子就能出鍋啦!”
故事
為鄰居老人辦“愛心食堂”
在講述鄰里之間互助互愛的故事時,,來自湛山街道鹽城路社區(qū)的居民綦榮玉,,在自己家為老人創(chuàng)辦“愛心食堂”的故事,讓很多觀眾感受到了鄰里之間的貼心,。
“我們街道早就開設(shè)了大食堂,,但是我們鹽城路社區(qū)老人到大食堂吃飯,要穿過車流量很大的延安三路和五十九中旁邊的57級臺階,,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看著社區(qū)幾位年事已高又身體不便的老人吃飯成了問題,綦榮玉心里不安,,去年年初她決定在家中開辦小食堂,,讓周圍的老鄰居就近到她家吃飯。
綦榮玉和老伴住在不足50平米的房子里,,老式房子沒有客廳餐廳,,他們就利用其中一間臥室,擺上茶幾凳子,,成了老人們的餐廳,。綦榮玉告訴記者,吃食堂的7名老人中5人在80歲以上,最高年齡的已經(jīng)是89歲了,,“有的老人身體不太好不能走動的時候,,我做好了飯就讓社區(qū)的志愿者們送到老人家里。”
現(xiàn)在,,每天早上到超市買菜,,中午十一點半準時為老人們開飯,成了綦榮玉的“工作”,。保證老人營養(yǎng)均勻,,每頓飯里的菜要保證一葷一素,每周要把餃子,、米飯,、包子、饅頭都嘗一遍,,根據(jù)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飯菜還要做到咸淡、軟硬適中,,這都是綦榮玉給自己下的規(guī)定,。
19日,綦榮玉作為“好鄰居”代表參加鄰居節(jié)活動,,并上臺講述自己的故事,。為了參加活動的同時不耽誤老人吃中午飯,當(dāng)天早上4點半,,她就起床包好了餃子,,中午開飯時間到了的時候由老伴負責(zé)煮好,讓7位老人吃上熱騰騰的餃子,。(半島記者 徐軍)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