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下稱“總局”)昨日在京發(fā)布了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時間少、場地不足等仍是制約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
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認為,,要想補齊全民健身的“短板”,相關政府部門需擔起更多責任,,“我們也號召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共同努力,。”
城鄉(xiāng)居民中33.9%常鍛煉
受總局委托,,總局下屬體育科學研究所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在全國31個省區(qū)市,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6周歲及以上的城鄉(xiāng)居民在2014年里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狀況進行了調查,。從全國105個地市(區(qū)、縣)的1269個街道,、鄉(xiāng)鎮(zhèn)抽取了8萬余居民戶,,共獲有效樣本135229例。
據(jù)記者了解,,上一次類似的針對全國范圍群眾體育開展情況所做的調查,,還要追溯到2008年發(fā)布的“2007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公報”。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過去7年我國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2014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中有33.9%(含兒童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比2007年增加了5.7個百分點,。
如今,群眾鍛煉意識增強、目的更為明確,。6到19歲兒童和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是“強身健體”,、“喜歡,好玩”和“為了升學考試”,,16.9%愿意成為專業(yè)運動員“為國爭光”和“展現(xiàn)體育才能”;20歲及以上人群中,,93.8%的人認為體育鍛煉重要。
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為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注入活力,。2014年2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39.9%的人有過體育消費,人均926元,,消費人數(shù)比例,、人均消費水平比2007年分別增長67.7%、52.0%,。
“沒時間缺場地”是健身障礙
調查表明,,如今居民健身的方式漸趨多樣化。20歲以上人群鍛煉以健身走,、跑步為主,,比起2007年,參與健身走,、廣場舞的比例大幅增加,,分別提高了12.8、3.9個百分點,。以20至29歲人群為例,,他們選擇鍛煉的項目前三位依次是健身走、球類和跑步,。
不過,,該調查也反映出全民健身活動中的問題,“時間少和場地不足”尤其突出,,成為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障礙,。
數(shù)據(jù)顯示,20至49歲人群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較低,,其中30至39歲年齡組僅為12.4%,。為什么這些人“數(shù)據(jù)低”?體科所群體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說,“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很難保證定時、定量的鍛煉,,而且很多人要有網球場,、羽毛球場等場地才愿意去鍛煉,,其他年齡段的人對場地要求則沒那么高。”
此外,,從體育消費結構看,,“場租和聘請教練”的消費額度最高,人均876元,。有39.0%的人認為目前體育消費價格水平偏高,。
“建足球場”有專項規(guī)劃
“我們看到‘十二五’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有幾個問題是比較普遍的,。”劉國永指出,,群眾科學健身意識薄弱、體育公共服務質量不高,、各級政府對全民健身投入不足,、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等,都是現(xiàn)階段遇到的障礙,。“比如在這次調查過程中,,場地設施不足是影響群眾健身的重要問題,這些方面政府應該有擔當,,同時也要各級體育組織,、企業(yè)等社會力量的介入,調動其積極性,。”
去年,,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劉國永表示,,實現(xiàn)該目標關鍵在于政策落實,,“各地方相關部門要做好督導檢查,特別是在新興城鎮(zhèn)化過程中,,健身場地建設不能再‘欠賬’了,。”
劉國永透露,新建足球場也已被提上日程,,“國家發(fā)改委和國家體育總局有專項規(guī)劃,包括在每個縣級市都要有標準的田徑場,、多功能球場,,還可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建設,相信未來老百姓踢球將不再是難題,。”(記者 黃志陽)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