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海邊出生,,海里成長……吹著海風,,在礁石間捉螃蟹;伴著海濤,在浴場里暢游,,從小到大,,大海帶給我們寶貴的財富和豐富的體驗。海邊城市長大的孩子,,誰不會浪里披荊斬棘;看著點點白帆長大的孩子,,誰不想體驗揚帆遠航,。越來越多的海洋特色課開進了校園,學習海洋知識,,學習游泳技能,,學習掛帆出海,青島教育的海味撲面而來,。今天起,,本報開設系列報道《大海啊,故鄉(xiāng)——走進青島藍色課堂》,,細數(shù)學校課堂里的那些海洋氣息,。
6年級的小學生能認出11種螃蟹,趕海的同時能找到科學家都不容易發(fā)現(xiàn)的生物,。中學生能在博士的帶領下研究斑馬魚胚胎發(fā)育,,從滸苔中提取纖維素……作為中國的海洋科技城,青島的海洋科研氛圍濃厚,,海洋教學也在一點一滴滲透到學生的課堂中,。海洋教學的特色將成為青島一張新的名片,帶來海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新突破,。 記者 趙黎 實習生 劉明瑤
小學生能認出11種螃蟹
海洋,、浪花、海鷗,、魚群,、帆船……在同安路小學里,無處不在的海洋元素讓人仿佛置身海底,,海洋的氣息撲面而來。從走廊掛件,、展板,,到開關粘貼,甚至連會議室的百葉窗的圖案都是碧海揚帆,。作為山東省第一所少年海洋學校與全國首批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同安路小學的校園文化氛圍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這是我抓到的菱蟹,,科學家都沒有采集過這么大的呢!”走廊上,,六年級3班的梁舜政手拿標本瓶,向記者展示著自己的收獲,。一旁同班同學趙云鵬的瓶子里,,保存著豆形拳蟹。這兩只生物是他們?nèi)ツ旰u科考行的“戰(zhàn)利品”:“海洋課上我們學了海島的分類,,9月份班級組織去王哥莊港東漁碼頭,。在潮間帶,,我們發(fā)現(xiàn)了11種螃蟹呢。 ”提起那次經(jīng)歷,,趙云鵬還意猶未盡,,興致勃勃地介紹著。據(jù)了解,,同安路小學除了日常的海洋講座,、課程、基地參觀,,還組織學生參加海洋科普實踐活動,,到小青島、田橫島,、靈山島,、竹岔島等7個有人居住島嶼的勘考,和專家一起調(diào)研,,體驗探究海洋的樂趣,。
海洋生物館里,小小講解員們頭頭是道地介紹玳瑁,、海龜?shù)群Q笊?。校長紀玉元介紹,海洋基地面向社會開放,。在海洋日時,,有500多名社區(qū)居民帶著孩子前來參觀。 “海洋教育不僅是科普海洋知識,,更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海洋精神,,做人做事學會容納。”為了給孩子樹立榜樣,,學校還邀請兩院院士,、博士專家們做導師,通過每月講座,、實地指導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海洋科研,。
鱟試劑實驗全國小學首家
貝殼裝扮的科學實踐室里,波浪發(fā)電模型,、小型反滲透海水淡化機在同學的操作下轉(zhuǎn)動著,,四周的展板上圖文并茂地印著海水淡化、污染防治的知識,。一項全國小學范圍內(nèi)首家推行的實驗正在進行,。五年級的幾名學生圍在一張桌子旁,正使用鱟試劑做實驗。“鱟是一種海生節(jié)肢動物,,被譽為‘活化石’,。鱟試劑是由海洋生物鱟的血液提取物制成的,能夠準確,、快速地定性或定量檢測樣品中是否含有細菌內(nèi)毒素,。 ”指導老師介紹說。在老師指導下,,同學們開啟鱟試劑,、量取和加樣反應物,完成實驗,。
博士教中學生做海洋實驗
在青島39中學海洋化學實驗室中,,海洋班的同學們正圍在穿著“白大褂”的白曉歌身旁,好奇地問東問西,,而她也耐心地一邊操作儀器,,一邊講解著。白曉歌博士是這所國內(nèi)獨一無二“中學生博士工作站”的站長,,也是學生課題研究的負責人,。她介紹,海洋特色教育激發(fā)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以根據(jù)興趣選擇課題,,在導師指導下研究、實驗,。在實踐中,,同學們學以致用,深切體會到知識對解決科學實驗問題的重要性,,從而加強知識學習,,邏輯思維、團隊合作,、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也得到好的發(fā)展,。 ”
在海洋生物、化學,、地質(zhì)3所實驗室外,展示櫥柜陳列著海洋班同學的研究成果,。研究課題從斑馬魚胚胎發(fā)育,,到從滸苔中提取纖維素,創(chuàng)意層出不窮,。其中,,利用海洋細菌降解油污和研究小型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兩項課題取得顯著成果,學生的研究論文在較高級別的專業(yè)期刊發(fā)表。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