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4月20日訊 公交車上突發(fā)疾病,,面對猝死的威脅,1分鐘內急救成功率約90%,,4分鐘內約60%,,因此發(fā)病的前4分鐘被稱為“黃金四分鐘”。為了抓住寶貴時間,,4月19日上午,,青島公交集團在李滄巴士公司開展“應急第一響應人”培訓活動,當乘客在車廂內出現突發(fā)情況時,,駕乘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據了解,,公交集團將組織所屬近萬名駕乘人員陸續(xù)參加此項培訓,。
急救中心現場培訓
據專業(yè)資料顯示,對于猝死等心血管意外事故,,在專業(yè)急救力量到達前,,社會急救和公眾自救、互救等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然而,,數據顯示,,由于缺乏急救技能,加上急救器械配備不足,、施救者害怕承擔法律風險等原因,,我國心臟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夠搶救過來的患者不足1%,。
4月19日上午,,信網來到青島火車北站東廣場公交停車場,這里正進行由火車北站車隊和李滄區(qū)中心醫(yī)院急救中心聯合組織的“把握黃金四分鐘”急救知識培訓,。李滄區(qū)中心醫(yī)院曾獲青島市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的骨科王夕英護士長與內科急救專家郭玉利主治醫(yī)師為30多位公交駕駛員及乘客現場進行了演練,。
怎樣快速識別急性心血管事件?成人單人心肺復蘇怎樣操作?醫(yī)護人員采用情景劇、重點提示,、導師指導,、實戰(zhàn)演練等方法,讓每一位駕乘人員都學習成為危險現場的“應急第一響應人”,。
萬名駕乘人員成為“應急第一響應人”
第一響應人是指首先到達災難現場,,能夠在應急救援中提供基本生命救助的人員。當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威脅形勢嚴峻,社會矛盾誘發(fā)群體性事件因素增加,,隧道,、地鐵等重大基礎設施建成運營,公共安全面臨新的挑戰(zhàn),。
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青島公交集團現有車輛5300余部,營運線路240余條,,駕乘人員1萬余名,。每年在青島公交集團所屬各條營運線路上發(fā)生的乘客突發(fā)急病情況不下100例。“公交集團非常重視駕乘人員的相關培訓,,每年組織各種醫(yī)療急救知識培訓,,駕乘人員雖然了解一些急救知識,但不算‘內行’,。 車上一旦乘客突發(fā)急病,,他們一般只能憑借個人經驗采取最簡單的急救方式,或直接開車將患者送往附近醫(yī)院,。”
“公交集團還將逐步推進對近萬名駕駛員的應急培訓,。”公交集團李滄巴士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第一響應人”培訓,將進一步完善公交應急體系建設,,提高全體公交駕駛員面對乘客突發(fā)疾病的現場處置能力,,最大限度減少乘客在出行過程中傷亡和損失。
6點應急措施解燃眉急
得知今天參加培訓,,118路乘務員秦景妮提前準備了疑問,。回憶之前遇到的緊急情況,,她清晰記得當時正行駛至瑞金路車站,,一名20歲出頭的年輕小伙兒突然暈倒,“我馬上過去查看,,所幸不久他慢慢睜開了眼睛,,一開口就聞到滿嘴酒味兒,給他喝了包奶后他慢慢恢復了,。”
遇到這種突發(fā)情況應怎樣處理?秦景妮得知,,不能擅自移動病人,,因為萬一骨折,,擅自移動會加重病情,先觀察能否自行清醒是正確的選擇,。
醫(yī)護人員現場講解了解燃眉之急的6點應急措施,,若發(fā)現有人出現異常,如站立不穩(wěn),,四肢顫抖,,面色蒼白等不適癥狀,立即找座位讓乘客做好,,詢問車上是否有醫(yī)護人員,,詢問乘客是否需要去醫(yī)院就醫(yī)。
掌握正確的人工心肺復蘇方法,,發(fā)現病人呼吸停止,,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現在國際上通用的比例是30:2,,就是按壓30次人工呼吸兩次,。
掌握一定的心臟病急救常識。如果是老人胸口劇烈疼痛,,多半是心臟病突發(fā),。可向病人確認病史,,讓其安靜休息幫助病人保持最舒服的姿勢,,不能強行躺下。心絞痛的病人通常會自備硝酸甘油,可以詢問病人幫助尋找,,幫助病人舌下含服,,可迅速緩解癥狀。
若病人面色蒼白,,滿頭大汗,,這是低血糖的典型癥狀,如果病人自述有糖尿病或者長時間沒有進餐,,立即找糖給病人吃,,如果沒有糖甜飲料也可以。
如果乘客出現四肢顫抖不受控制,,嚴重的口吐白沫,,意識障礙,這是癲癇病的典型癥狀,,這類病人需立即平躺,,頭偏向一側,使口腔分泌物流出,,尋找可以利用的物品放在病人上下牙之間防止咬傷舌頭,,并松開衣領。
如有人突然稱頭暈向你求救,,尤其是年輕女孩,,要考慮是否是被人迷暈須立即找來純凈水給病人飲用,盡量多喝一些稀釋藥物,,必要時報警,。
信網全媒體信網 劉裕 通訊員 張曉鳴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