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傳給張良的是《素書》 他還曾點化過嶗山道士
后人說起黃石洞,,一則追憶的是張良,二則好奇的是黃石公,。作為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黃石公雖然在《史記》上只露了一小面,但他過人的本事還是讓人過目不忘。嶗山本就多有神話傳說,,因此在后來關(guān)于黃石洞的描述中,,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黃石公的身影,。如鄒善(明山東提學(xué)僉事)有詩云:“黃石仙人去不逢,,獨留黃石映青池。山人知我故來意,,為取山怪石供,。”《即墨縣志》言,其處有洞“幽然阻,,邃泉噴激,,水流繞其下,人傳圯上老人曾至”,??上У氖牵妒酚洝分袑S石公的記載實在太少,,我們不得不借助其它資料來了解這位神奇老人,。
黃石公是“摔”出來的
盡管黃石公在史書上是個近乎虛幻的人物,但這并不妨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把他坐實,?!稘先請蟆吩d《西漢軍事家黃石公是濟南人》,基本還原了黃石公的人生軌跡,。
據(jù)山東平陰縣博物館副館長馬文平介紹,,平陰縣東阿鎮(zhèn)魏院村魏氏家族存有家傳的《魏氏族譜》和《魏氏大事記》,他在黃石公的第90代傳人魏緒庚手上見到了這部《魏氏族譜》,,該族譜從黃帝時期的魏昆開始,,一代代均為口傳,到明清兩代才有手抄本,,一直記錄到1953年,。
這部族譜中就有關(guān)于黃石公的明確記載,大意是:黃石公姓魏名黃,,又名轍,,生于戰(zhàn)國末年周赧王、齊惽王年間,,卒于西楚霸王三年,。其父魏華、母馬青,。黃石公出生時,,其母在門前大道上,不慎腳落空于車轍內(nèi),摔倒遂生一子,。此時晚霞夕照映天地為黃色,,其父便給兒子起名為“黃”,小名“轍”,。后黃石公生五男,,名字分別為器、水,、良,、金、國;三女名為花,、馥,、芳。黃石公生于書香世家,,其父與祖上皆在教書堂教授學(xué)子,,他6歲習(xí)學(xué),18歲便精通諸子經(jīng)書,,尤善兵學(xué)、易學(xué),。曾撰寫《三略》,、《素書》等兵法。后在下邳遇到了刺殺秦始皇未遂而逃匿此地的張良,,幾番試探終將兵書授予他,,并囑咐張良“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西楚霸王三年,,黃石公辭世,臨終囑其子將自己葬于谷城山下,,立一黃石,,并囑子孫遵族規(guī)秘訓(xùn)。
按照上述說法,,黃石公是“摔”出來的,,而且家鄉(xiāng)就在平陰縣。
據(jù)說,,在平陰當(dāng)?shù)?,鄉(xiāng)民一直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日為黃石公生日,并于當(dāng)日在黃石山舉行廟會祭祀黃石公,,此民俗活動從未間斷,。到了上世紀(jì)80年代改革開放后,祭祀黃石公更是日趨興盛。每年祭祀期間,,都唱五天大戲,,前來祭祀的鄉(xiāng)民和游客最多時可達四五萬人。在當(dāng)?shù)卣С窒?,民間人士籌資修復(fù)了黃石公祠,。不過,還有一種說法稱黃石公是邳州人,。原來,,在邳州岔河鎮(zhèn)有個黃石山,山上還有赤松洞,,傳說是黃石公隱居的地方,,山上山下存留了不少與黃石公、張良有關(guān)的遺址,、遺跡,、遺物。山下村民便在山上建了黃石公廟,,村名也命為黃石村,。和平陰相同,邳州黃石村村民及周邊地區(qū)方圓百余里的民眾也不時的來此進香朝拜,,逐漸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黃石公廟會祭祀活動,。
黃石公本就是個隱士 ,留給后世的線索少得可憐,。到底哪個是他的故鄉(xiāng),,那就需要專家考證了。
傳說他還發(fā)明了象棋
不管黃石公是何方人士,,他擁有杰出的軍事才能是世所公認的,。這樣一個軍事奇才到底交給了張良什么東西,自然也引起了后世的好奇,?!妒酚洝飞险f當(dāng)年黃石公給了張良一套兵法秘籍,張良旦日視之,,是《太公兵法》,。但是不少專家考證,這套秘籍乃是《素書》,。
據(jù)說,,黃石公雖然隱居,但內(nèi)心一直憂國憂民,,就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他筆耕不倦,,著的書有《內(nèi)記敵法》、《三略》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壘圖》一卷、《陰謀行軍秘法》一卷\《黃石公記》三卷,、《略注》三卷,、《秘經(jīng)》三卷、《兵書》三卷,、《陰謀乘斗魁剛行軍秘》一卷,、《神光輔星秘訣》、《兵法》一卷,、《三監(jiān)圖》一卷,、《兵法統(tǒng)要》三卷、《備氣三元經(jīng)》二卷,,還有《地鏡八宅法》,、《素書》等作品。而眾多著作當(dāng)中,,他教授張良知識的教科書就是《素書》,。
現(xiàn)在可見的《素書》分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義,、安禮六章,,原文共有132句,,1360字,,雖然文字簡略,但每句話的內(nèi)蘊卻含意精湛,。內(nèi)容涉及治國安邦,、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之道,,幾乎每一句都能作為格言,,而且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全書論點鮮明,,洞察世事人情,講述了立功立事,,處世為人的道理,。
張良得到此書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lǐng)神會,,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后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后來人說成了“天書”。
《濟南日報》的文章一樣認為黃石公傳授給張良的是《素書》,。“張良僅用其中十之一二,,便滅項興劉、明哲保身,。”張良死后500年,,有盜發(fā)張良墓者,于玉枕中獲此書,,上有秘戒:不許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天殃,。在1997年9月由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譯本《素書》的推薦語中也明確寫道:“黃石公演天理而成《素書》,,于圯橋密授張良”。
由此可見,,后來黃石公和張良如果真的來到嶗山,,那么他們在黃石洞中曉夜攻習(xí)的就是《素書》。嶗山民間傳說,,黃石公曾在石洞里傳授張良兵法,。二人以石為臺,劃線為界,,擺兵布陣,,演練戰(zhàn)法。十年后,,張良諳熟兵法,,深通謀略,,離開嶗山。山洞里留下的石臺,、石子和石陣,,慢慢流傳到民間,演變?yōu)橹袊笃宓钠灞P,、棋子和棋術(shù),。
有嶗山道士曾受他點化
事實上,黃石公后來已經(jīng)成了一個神話人物,,這從眾多的傳說中就可以看出來,。如果拋開歷史不談,單從民間傳說來講,,黃石公其實一共現(xiàn)身了三次,,直到明朝還曾在嶗山出現(xiàn)。
張暉寫有《嶗山之深遠三題遺址》一文,,講述了黃石公的現(xiàn)身經(jīng)歷,。據(jù)說,黃石公最早的身份是“赤松子”,,古代神話里的“雨師”,。雨師善呼風(fēng)喚雨,風(fēng)雨之時,,隨風(fēng)逐雨,,漫天飛舞。這等本事令人驚嘆,,神農(nóng)氏的女兒十分羨慕,。小女子拜他為師,修煉仙術(shù),。日久生情,,兩人相戀。然而,,這觸犯了人間大忌,,人們堅決反對,。萬般無奈,,二人一躍騰空,遁入云海,,成了一對神仙夫妻,。
戰(zhàn)國末年,黃石公再次出現(xiàn),。當(dāng)時,,他是秦始皇父親莊襄王的重臣,,名叫魏轍。秦始皇掃平六國,,獨斷專行,,施行暴政,人民無比痛苦,。魏公多次相勸,,根本沒用。一氣之下,,他玩了一手絕活,,掛起官印,脫下官袍,,走了,。他隱居?xùn)|海邊,當(dāng)?shù)厝瞬恢衩乩先说膩須v,,見他住在黃石洞里,,就稱他為“黃石公”。
秦末漢初,,黃石公第三次出現(xiàn),。此時,他搖身一變,,成為“圯上老父”,。老父在石橋上,故意把草鞋丟下河讓張良去撿,。而后三次相約,,三次揚長而去。最后授帛書一本,,言之:“讀懂此書,,可做帝王師。”
按照《史記》記載,,和張良離別之際黃石公留下句話:“十三年后,,你到濟北郡谷城山下可看到一塊黃石頭,那就是我,。”十三年后張良路過濟北郡,,果真在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色石頭。張良大為驚異,,把那塊黃石抱回家,。死前將其放入棺內(nèi),與石并葬,。
這是個天大的謎團,,從古至今無人破解,。如此說來,黃石公真似“見首不見尾”的神龍,,又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仙人,,著實不得了。
有趣的是,,嶗山也流傳著類似的傳說,。據(jù)說,明末,,一位道士喜歡黃石宮的幽靜,,住了下來。月夜里,,道士燈下讀書,,聽得一陣窸窸窣窣之聲?;仡^一看,,石像居然動了。黃石公甩甩長袖,,摸摸長須,,笑瞇瞇走下供臺。幾天后,,道士不見了,。傳說道士得黃石公點化,得道成仙,,飛升上天了,。
特約撰稿/田野
◎鏈接張良刺秦
世人只知“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的張良,,卻不知那博浪沙,。你也許聽說過河南原陽縣,也聽說過博浪沙,,但你可能不知道原陽縣在古時候就被稱為博浪沙,,因張良刺秦于此而聞名于世。
張良,,字子房,,原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為韓昭侯,,韓宣惠王,、襄哀王時期的丞相,。父親張平是相厘王,,悼惠王的丞相,。到了張良的時候,韓國滅亡了,,所以張良就想為韓國報仇,,殺了秦始皇。張良在滄海君那里找到了一個大力士,,而且得到了一個120斤的大鐵錘,,就是現(xiàn)在的31公斤。當(dāng)張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時,,便開始尋找埋伏的地點,,最終他選擇了博浪沙。
秦始皇的馬車是用六匹馬拉的“天子六駕”,,秦始皇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準(zhǔn)備了多輛副車,每輛都是由六匹馬拉的,,就容易混淆刺客,。當(dāng)秦始皇的馬車臨近博浪沙,張良與大力士就做好了襲擊的準(zhǔn)備,??墒钱?dāng)馬隊出現(xiàn)的時候,張良卻不知要砸哪輛馬車,,只好指著其中的一輛讓大力士砸去,。馬車被大力士砸得粉碎,車上的人也死了,。
張良見狀,,就趕緊逃跑。因他身材矮小,,速度很快,,而大力士體格龐大,就跑得慢了些,,被秦軍追到,,在與秦軍的對峙中,被擊斃,。張良全身而退,。
[來源:信網(wǎng) 編輯:每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