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開武科取士以來,,山東共有6人考取了武探花,。清代的武榜眼和武探花,,常常因為沒有滿意的人選等各種原因,,其數(shù)量要比武狀元少一些,。清代膠州出了兩位武探花,,一位是我們曾經(jīng)講到過的李廷揚(見第233期《發(fā)現(xiàn)青島》),,還有一位就是韓姓家族的韓良輔,。這兩位武探花入仕以后,都曾經(jīng)因為政績突出擔任過從一品的武職,。本期《發(fā)現(xiàn)青島》,,我們就來聊聊韓良輔和膠州歷史上的武榜眼徐渭。
清代膠州出了倆武探花
據(jù)統(tǒng)計,,從清順治三年至清光緒二十四年,,全國共有109人考取了武狀元,有93人考取了武榜眼,,有91人考取了武探花,,武科三鼎甲(時稱一甲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為三鼎甲)總共293人,。在這293人之中有籍貫可查者共有267人,其中武狀元95人,,武榜眼87人,,武探花85人。
清代山東先后有13人考取了武狀元,,有9人考取了武榜眼,,有6人考取了武探花。這在當時的各省之中位居第二,,排在直隸省(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之后。清代武科殿試共舉辦了109次(含恩科),,被皇帝欽點的狀元每次一位 ,,屬于足額。但是武榜眼和武探花卻并非足額,,由于各種原因(例如沒有滿意的人選等)有時會出現(xiàn)缺額的現(xiàn)象,。
在清代山東省6名武探花中,膠州獨占了其中的兩名,。這兩位考取殿試一甲第三名的武探花分別是康熙朝膠州人韓良輔和嘉慶朝膠州(今即墨七級鎮(zhèn)七級西南村)人李廷揚,。
韓良輔父親韓成是一員名將
說起韓良輔,咱們先來看看韓姓的由來,。據(jù)膠州市政協(xié)文史辦主任,、《膠州百家姓》作者石業(yè)華介紹,,韓姓主要來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二是北魏鮮卑族有兩字姓“大汗”,孝文帝改革時以汗和韓發(fā)音相近,,就改單姓韓,,是為河南韓姓;三是傳說上古時期黃帝有個孫子昌意,后人韓經(jīng)成了“仙人”,,后人就以韓為姓,。
而膠州韓姓望族主要有兩支,一支是北鄉(xiāng)韓家村韓富家族,,另一支是城南東辛置村韓成家族,。據(jù)張賓雁《州志前編》記載,世代以務(wù)農(nóng)經(jīng)商為業(yè),,直至清康熙年間,,韓成一支因為軍功顯赫,成為聲勢顯赫的名門望族,。
韓姓的興旺,,始自韓良輔的父親韓成,那么韓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據(jù)《膠州百家姓》記載,,韓成,,字君輔,膠州市南關(guān)東辛置村人,,他出生在一個貧困人家,,六歲時父母染病雙亡,成了一名孤兒,。鄰居可憐他小,,給他口飯吃,可日子長了,,鄰居照顧不過來,,他就沿街乞討。十歲那年夏天,,大雨把父母留下的三間土屋沖塌了,,他無處安身,便搬到村東南的破窯里暫住,。因為以要飯為生,,他經(jīng)常吃不飽,就偷點瓜果之類的充饑,,從此留下了不務(wù)正業(yè),、東偷西摸的名聲。
韓成有個堂叔,,家境富裕,,但卻不接濟他,,對他非打即罵。一次,,韓成因為偷地瓜被人抓住,,堂叔就把他綁在村東頭的棗樹上,拿樹條子抽他,。韓成十五六歲時,朝廷招募新兵,,他就報名當兵了,。起初,長官看他是個孩子,,就分配他到騎兵營當伙夫,。有一天,騎兵營奪得一匹青鬃烈馬,,無人能降服,,即使有人騎上去了也被甩下來。韓成人小膽大,,非要去試試,。只見他走到馬前,大喝一聲:“畜生!你主子來了,,還不聽話!”說來也怪,,這馬一動不動,韓成翻身上馬,,烈馬揚蹄跑了一圈,,跳下馬,拴好,。當時在場的士兵都驚呆了!
騎兵營的軍官聽說韓成能降服烈馬,,就喊他來。軍官一看韓成年齡雖小,,但兩眼有神,,氣宇不凡,就把韓成調(diào)到騎兵營當戰(zhàn)士,,并把青鬃馬給他,,還給配了兵器。從此韓成和老戰(zhàn)士一起學騎術(shù),,練習刀槍,,不久就很熟練了。不久,,部隊開往四川前線,,他打仗總是沖在最前頭 ,,屢立戰(zhàn)功,從四川一直打到云南,,直到“三藩之亂”平息,。后來,韓成又隨大軍肅清甘肅匪患,,平息噶爾丹叛亂,,康熙皇帝提拔他為重慶鎮(zhèn)總兵(正二品)。
韓成那個堂叔,,聽說他當了總兵,,想尋點好處,就厚著臉皮到重慶探親,。韓成不記前仇,,熱情接待,在家伺候吃喝,,還領(lǐng)著他游覽名山大川,,住了三個多月。一天,,叔侄二人閑聊,,韓成問:“咱村東頭那棵棗樹還在不?”堂叔說:“還在。”韓成一提到棗樹,,堂叔就想起以前把韓成綁在樹上打的情景,,有點后怕,擔心韓成記仇,。第二天,,堂叔說:“我在這里住的時間不短了,該回家了,。”韓成為堂叔備好馬和路費,,親自送他上路。堂叔回家后,,深感慚愧,,為贖從前愧對韓成之過,破天荒出資蓋了三間學堂,,請塾師培養(yǎng)韓家貧窮子弟,。
韓成有四個兒子:韓良輔、韓良弼,、韓良卿,、韓良臣。其中,長子韓良輔是康熙朝武探花,,官至廣西巡撫;次子韓良弼,,康熙癸未科武進士,官至參將;三子韓良卿,,康熙壬辰科武進士,,官至陜西提督;四子韓良臣,康熙丁酉科武舉人,。
在膠州歷史上,,韓姓人在科舉取士的道路上頗為成功,文武并舉,,出現(xiàn)過武探花及多位二品以上朝廷大員,。韓姓家族在軍事方面取得的業(yè)績,尤為膠州之冠,。
從武探花到從一品的韓良輔
韓成的大兒子韓良輔,也是清朝名將,。韓良輔,,字翼公,從小力大膽大,,15歲時便隨父親韓成上陣,。青島大學教授郭泮溪在《清代武探花膠州出了倆》一文中說:少年韓良輔不僅武功好,而且頗有文才,,曾經(jīng)考取了州秀才,。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年),韓良輔參加武舉鄉(xiāng)試考取第一名,,成為鄉(xiāng)試武魁(武解元);第二年赴京參加辛未科武進士考試,,由于他不僅武功超群,而且策論武經(jīng)試卷也頗為優(yōu)秀,,隨后在殿試中被欽點一甲第三名武探花,,按例賜武進士及第,授正四品二等侍衛(wèi),。
后來,,韓良輔被任命為陜西延綏營游擊,遷宜君參將,。據(jù)《清史稿》記載,,“(宜君)境多盜,有為之主者,,捕得必連坐,。又多虎,造虎槍,,教士卒刺虎法,,殺虎百余,,患遂息。”當時,,陜西宜君縣強盜特多,,韓良輔抓住強盜頭,就連坐他們的族人;這里老虎多,,他制造專門對付老虎的虎槍,,教士兵怎么刺殺老虎,殺了100多只老虎,,平息了虎患,。
《陜西省民俗風情大全》也從側(cè)面記錄了他的這段事跡:“明清兩代,許多地方長官都把消除虎患作為重要職責,。明末,,宜君縣屢遭兵變,人逃地荒,,虎狼食人,。在兵部尚書洪承疇部下任職的宜君人孫英士,因驅(qū)除虎豹有功,,被授予坊州守備之職,。清代武探花韓良輔在宜君任參將其間,共捕殺老虎99只,,因此升任總兵之職,。”
清雍正元年(1723年),韓良輔升遷天津總兵,。一年后 ,,韓良輔出任廣西巡撫兼廣西提督。提督是從一品的軍職,,在清代,,武官即使當?shù)教岫秸撸艹鋈窝矒崮酥量偠?,都是十分罕見,,只有韓良輔、年羹堯(川陜總督),、劉銘傳(臺灣首任巡撫)等寥寥數(shù)人,。武官能出任文職,那是十分榮耀的事,。
雍正皇帝對韓良輔十分器重,。器重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韓良輔的老婆王氏在天津患重病,消息傳到雍正帝的耳朵里,,他吩咐太醫(yī)院御醫(yī)(御醫(yī)可是專門為皇帝和后妃看病的)霍桂芳去天津,,還欽賜了平安丸等藥物。當遠在廣西的韓良輔收到長子韓勛的家信,,得知老婆生病,,皇上直接關(guān)照,“感激涕零”,,向雍正帝表示“即粉身碎骨,,亦難仰報高厚之恩于萬一”。雍正帝的一片苦心,,可謂沒有白費,。
韓良輔病逝于膠州家中
廣西多山林,軍隊適合用藤牌挑刀,。韓良輔上任后 ,,讓步兵弓箭手改為牌刀手,又買壯馬替換掉原來的弱馬,,軍隊的戰(zhàn)斗力大增,。他上奏朝廷,認為廣西地廣人稀,,荒廢的土地太多,原因是田地離村子太遠,,糧食熟了擔心被人偷割;百姓雖然知道取江河水,,但是不知道挖渠塘儲存水;技術(shù)太落后,不知道高處也能耕種……他建議朝廷派得力大員鎮(zhèn)守此地,,蓋房屋,,養(yǎng)耕牛,挖渠塘,,讓百姓知道有利無害,,這樣大清的邊疆就變成樂土了。雍正皇帝看了奏折,,認為他的建議很好,,就派李紱(fú)來處理廣西事務(wù)。
和衛(wèi)國在《清代中前期的廣西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一文中也提到了韓良輔在廣西的這段經(jīng)歷:雍正五年正月,,巡撫韓良輔在奏報廣西糧價時提到,,鑒于廣東大量采買西米,“小民不知蓄積之道,,得價即行出糶(給錢就賣)”,,很容易導致本省糧食短缺從而引發(fā)糧價上漲,出現(xiàn)糧荒。所以,,他在上任之始便積極鼓勵人們利用廣西“炎鄉(xiāng)地暖,,冬間從無霜雪”的有利自然條件,力治當?shù)胤趴v牲畜“踐食”的陋習,,鼓勵人們大規(guī)模種植大麥,、小麥、春麥,、春蕎,、蠶豆、菜子等雜糧作物以及蔬菜品種,。截至當年年底,,“通省種植雜糧,耕助遍地,,即使谷價昂貴,,而小民亦不憂乏食矣”。此奏固然有溢美之嫌,,但也說明雜糧種植已頗受重視,。
韓良輔在廣西任上雖然政績頗多,但是后來因公去貴州期間,,廣西發(fā)生了內(nèi)亂,,韓良輔被朝廷免去官職。清雍正七年(1729年),,回膠州養(yǎng)病的韓良輔病逝于家中,。
韓良輔的長子韓勛,字建侯,,19歲就考中了武舉人,。韓勛是清朝名將,曾率軍一晝夜殺敵200余人,,攻破四座寨子,,后又連戰(zhàn)三天,殺敵2000多人,。以軍功破格提拔為貴州安籠總兵,。韓勛官至貴州提督,是清朝一省最高軍事將領(lǐng),。
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 魏軍[編輯:光影]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