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官至兵部右侍郎(正三品 ,,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五個兒子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這樣的傳奇就在我們身邊,,發(fā)生在四百年多前的諸城瑯琊(今屬原膠南),。明清兩代,,諸城有“臧,、王,、劉、李,、丁”五大家,,臧氏列首位。臧氏家族(后人稱瑯琊臧氏 ,,亦稱諸城臧氏),,世代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但實際上臧氏真正發(fā)跡是從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中進士開始的,。他,就是臧氏四世祖臧惟一,。明清兩代,,臧氏家族有數(shù)十人相繼登科 ,官至部 ,、省,、府、州,、縣正官,,名揚鄉(xiāng)里。今天的《發(fā)現(xiàn)青島》,,我們就來說說臧惟一和臧氏家族,。
改變臧氏家族命運的四世祖
臧姓,比較稀少的姓氏,按人口排名,,排在第215位,。提到這個姓,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著名詩人臧克家,。
臧姓,,起源有二:一,出自姬姓,,是用封地作為姓氏的,。春秋時,魯孝公的兒子驅(音摳),,被封到臧邑(今山東境內),,稱為臧驅。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封邑名“臧”作為自己的姓氏;二,,用祖先的字作為姓氏,。魯惠公的兒子名欣,字子臧,。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字“臧”用為自己的姓氏。臧姓形成后,,經過遷徙,,后來在東海郡(秦代始置,,郡治在今山東郯城)發(fā)展成望族,,稱“東海望”,史稱“臧氏祖居東魯,,本仁祖義,,世代相承”。
明朝初年,,山東腹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朝廷開始組織大量移民,,來自江蘇,、山西的臧氏也隨之遷徙而來,并在諸城,、原膠南等地形成望族,。知名文史專家彭煜文、史星著有《膠南移民考》一文,,其中稱:“明代之后在原膠南這片土地上孕育出許多興旺發(fā)達的家族和人杰,,他們都是明初移民的后裔,。可考的主要有瑯琊丁氏,、瑯琊臧氏等?,樼痍笆希湎仁谰蝇樼鹋_下,。族人遍及原膠南,、諸城等地,人才輩出,,數(shù)世不衰,。”
再看臧姓古代有記錄的這幾個人:東漢出使匈奴的中郎將臧旻 、南朝齊史學家臧榮緒,,還有明代戲曲家臧懋循,,都沒有太高的成績。以至于臧惟一的祖父黃斐(字文甫),,因其父入贅黃氏,,故改姓黃。臧氏家族的轉折點出現(xiàn)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世祖臧惟一出生了。
據(jù)季杰的《青島重要人物連載》稱,,臧惟一,,字守中。諸城瑯琊(今屬原膠南)人,。明嘉靖四十四年中進士,,授職宿松(今安徽宿松)知縣。歷任太湖(今安徽太湖)知縣,、戶部主事,、吏部主事、稽勛員外郎兼理文選司事務,、文選郎中,、大理寺少卿、太仆寺正卿,、光祿寺正卿,、順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等職,。
敢反對張居正的人 沒有什么家庭背景,,臧惟一想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不容易。他師從名師邱月林,,與另一瑯琊望族之后丁惟寧是同門師兄弟,,兩人同時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舉,,第二年又同時中進士。進入仕途后,,他用實際行動給子孫樹立了榜樣,。
關于臧惟一的事跡,百度百科中是這樣介紹的:明萬歷八年(1580年),,臧惟一調任大理寺少卿(大理寺,,相當于現(xiàn)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獄案件審理;大理寺少卿,,相當于最高法院的副院長),,代理大理寺正卿(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事務。在一次視察監(jiān)獄時,,臧惟一發(fā)現(xiàn)有不少積案未結,,便立即提案卷審閱,并多方調查取證,,親自升堂審問囚犯,,結果“查無實據(jù)”,他立即上奏皇上,,奉旨釋放了數(shù)十名無罪之人,,為百姓所敬服。
在任河南巡撫時,,臧惟一取消嚴酷擾民的規(guī)章制度 ,,給百姓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河南發(fā)生旱災,,他令各州縣開倉賑濟災民,并上疏皇帝免征這一年的田賦租稅,?;实叟鷾仕恼埱螅拱傩瞻簿?。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臧惟一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南方的部隊素來驕橫兇悍,,他盡力整頓,,使軍營中出現(xiàn)了敬畏長官、嚴守軍紀的氣象,。工部申請移用軍隊購買戰(zhàn)馬的銀子20萬兩治理運河,,臧惟一說:“留都南京是國家的根本重地,沒有購置馬匹的款項就是沒有南京了,。”由于他上疏力爭,,終于留下了10萬兩銀子,。戰(zhàn)船久已損壞,臧惟一提出修理戰(zhàn)船的四條建議,,都被批準執(zhí)行,。
仕途中的他恪盡職守,剛正不阿,,就算遇到張居正也不退縮,。臧運和的《太古園史話》中提到了這件事:“時正值大學士張居正柄國政,凡六部升任官職,,吏部尚書不敢作主,,必須秉承張居正之意行事,臧惟一極力反對,。一次,,有新舊選郎中拜訪臧惟一,其中舊選郎中為張居正至親,,為此,,臧惟一拒絕同他交往。……當時,,張居正已秉政十多年,,雖然廣結黨羽,也想推薦一兩個正直有為之人,,以掩朝廷內外眾官吏之口,,正好僉都御史一職欠缺,張居正想讓臧惟一擔任,,因曾被臧惟一拒之門外的那個舊選郎中從中作梗,張居正最終沒有提升臧惟一,。幾年后,,張居正敗落,其黨羽皆被排斥罷官,,唯獨臧惟一沒有受到牽連,。”
臧惟一的家庭教育很成功
臧惟一對臧氏家族的貢獻有三:第一,他官至兵部右侍郎,,帶動了家族的興盛;第二,,他深知只有科考是入仕之正道,所以不僅教育子孫要勤于學業(yè),,也開辦族學,,通過長輩傳授或族學教育,延續(xù)家族的科舉和仕途之路,,維持家族的興盛,。正是在這樣的長期規(guī)劃下,,臧惟一的六個兒子均參加科舉考試,2人中進士,,2人是官生,,1人是附生,三子爾動不詳,,其后代子孫秉承先輩遺訓,,在科舉上取得很大成績,形成望族,。
第三,,則是教育子孫為官要清正廉明,忠厚正直,。在這一點上,,次子臧爾勸就是最好的證明。臧爾勸,,字仲升,,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進士。他20多歲就任陜西提學副使,,但為官老成持重,,所薦之士多居要職,陜西人稱之謂“水鏡”(舊時稱頌人有見識有眼力),。他清操甚高,,在任廣東左布政使時,自書“此鄉(xiāng)多寶玉,,慎勿厭清貧”為座右銘,。在任浙江按察使時,他剔奸除弊,,各郡縣肅然改觀,。而任寧夏巡撫時,邊寇多次擾亂邊境,,他激勵將士英勇作戰(zhàn),,在賀蘭山設伏 ,誘敵深入,,斬首數(shù)百,。皇帝聞捷大悅,,賜璽書褒獎,,欲拜為兵部侍郎,幾天后,,又欲擢升為尚書,。但圣旨還未下達,,他就告病歸鄉(xiāng)。臧爾勸死后被追贈為兵部尚書,。
臧爾勸在寧夏建功,,按規(guī)定他的嗣子臧允德可授錦衣衛(wèi)百戶??伤麉s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功名,,經母親勸說才勉強接受。不久,,朝廷準備晉升他為北鎮(zhèn)撫司,,掌管詔獄。北鎮(zhèn)撫司自魏忠賢掌權后屬東廠,,臧允德以“吾豈為中貴人(宦官)作鷹犬乎”為由,,堅持不就??梢?,臧氏后代都繼承了臧惟一恪盡職守、忠厚正直的為官作風,。
這就是殘酷的“壬午兵燹”
臧氏家族的“正”,,不僅表現(xiàn)在恪盡職守、忠厚正直的為官作風上,,在國家危難之際更能表現(xiàn)出大家風范,。說到這個話題,不得不提殘酷的諸城“壬午兵燹”,。日照市情網(wǎng)上的《諸,、日、莒抗清片段》一文里是這樣說的: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秋,,李自成占領北京,,叛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十月末,,山東告急。諸城知縣趙千里立即召集各大戶鄉(xiāng)紳公堂議事,,讓大家獻策出謀,,確保全城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明清文學家丁耀亢之弟丁耀心,、丁耀心的侄子大谷宣布,,各捐家產一半,招募鄉(xiāng)勇,,購置火器,,守土抗敵,。武進士丁彝鼎卻反對守城,主張投降,。正在大家爭論不休時,,忽聽一聲獅吼,怒斥武進士:“真是豈有此理!”這人是臧惟一的四子,、進士臧爾令,,曾在冀南道任副使,曾率兵平叛,,驅逐羌人入侵,,立過戰(zhàn)功,才從慶陽知府任上致仕回鄉(xiāng),。臧爾令說道:“凡大明臣民,,都有守土抗敵、保境安民之責,,誰想逃避責任,,必將受到社稷的懲罰,愧對朝廷,,也無顏見祖宗在天之靈!我愿獻出全部家財,,率領我的兄弟子侄、宗族親丁,,登陴守城,,與城共存亡!”他的話立刻贏得一片喝彩聲,一時間多數(shù)擁護守城,。
明崇禎十五年臘月初十日,,清兵大隊人馬聚于諸城城下。臧爾令嚴防西南門及其南城墻,,沒想到武舉人劉斌憲勾結敵人偷開城門而城破,,他率子侄拼命抵抗,不顧年老 ,,躍馬舞刀,,與敵廝殺,最后壯烈戰(zhàn)死,。沒多久,,全城被清兵占領,開始大肆屠殺百姓,。戰(zhàn)后全城被殺,、傷、擄掠者達十之有六,這就是歷史上最殘酷的諸城“壬午兵燹”,。
在這次慘烈的戰(zhàn)斗中,,臧家陣亡數(shù)十人,家丁無算,。臧惟一的六子臧爾昌,,面對國破人亡的局面,產生了厭世情緒,。災難過后,,他將佃戶、民眾借自家錢財所寫貸券一火焚之,,永不索討,。每逢饑年,則出粟米于路旁,,濟貧恤民,,雖耗資甚多,卻怡然自好,。
臧允德家門死難甚多,,他在戰(zhàn)火中將死難者以禮盡葬。從此盡心撫養(yǎng)母親,。每逢荒年,,出粟賑饑,養(yǎng)活鄉(xiāng)民,。
五蓮山光明寺是這樣建的
除了上面這些科舉入仕的故事,,臧氏家族幾代人還堅持做一件事:對寺廟僧人施資護法。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日照五蓮山護國萬壽光明寺的創(chuàng)建,,就是臧家的功勞,臧惟一兄弟祖孫四代六人為護法人,,并留下大量詩文,。
當臧惟一在仕途上風生水起的時候,唯一的胞弟臧惟幾卻跟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臧惟幾,,號敬軒,官至太醫(yī)院吏目(醫(yī)官),,他飽讀儒家詩書,,又深好研討佛學哲理。一天,,他遇到了真正的朋友。看看日照市情網(wǎng)上的文章《諸城臧氏》是怎么說的吧: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春,,臧惟幾遇到云游的四川高僧心空和尚,,兩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便邀請心空和尚住在家里,。他被心空和尚高深的佛學造詣所折服,也被博大精深,、內涵厚重的《華嚴經》所吸引,,便請其抄寫一本,心空和尚欣然應允,。
歷時三載,,《華嚴經》抄畢,心空和尚欲告辭,,這時臧惟一正在家里養(yǎng)病,,兄弟二人極力挽留。在臧惟幾的陪同下,,心空和尚來到了五蓮山,,但見林壑聳立、云嵐飄渺,,連喊:“緣是在矣,,緣是在矣!”于是發(fā)愿在此修造叢林,弘揚佛法,。后來,,在臧惟一、臧惟幾兄弟協(xié)助下,,心空和尚上書朝廷,,請名山名寺,萬歷皇帝撥內帑五千金敕建寺廟,,賜名“護國萬壽光明寺”,,從此五蓮山光明寺聲名大振,位列山東四大古寺之首,。
五蓮山光明寺落成后,,臧惟幾還題《五蓮山創(chuàng)建佛殿成》詩一首,詩中寫道“望海樓高雙樹靜,,蓮臺僧定一天長”,,成為流傳至今的名句。
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 宮巖
[來源:信網(wǎng)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