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老人吃藥的家庭“小護士”、采集水下污染物進行監(jiān)測的“水中衛(wèi)士”,、鑒別孔雀魚性別的“動物紅娘”……昨日上午,在第30屆青島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終評暨優(yōu)秀成果展示活動的現(xiàn)場,,120項青少年小發(fā)明逐一亮相,,讓人不禁感嘆“人小鬼大”。
亮點:
限高桿加“紅外眼”防撞
1月底一輛天津大巴撞到限高桿造成車禍,,事故造成2人死亡多人受傷……來自青島膠州博雅中學高一的吳昊,,有感于春節(jié)期間的這則新聞,,設(shè)計出了“智能道路限高架”。“原來的限高架就是個‘門’型剛性架,,經(jīng)常會發(fā)生因為司機誤判車高而被卡住的情況,,不僅會損壞貨物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看到新聞后,,吳昊就開始考慮如何擺脫“人算”,,讓更精確的方式來測算車輛是否可以通過。
“限高架上安裝有紅外線感受裝置,。當車輛行駛到距離限高桿不遠處的時候,,如果車高超限,紅外線反射回來,,上面的燈就會直接報警,,提醒司機無法通過,需要返航,。”吳昊說,,在整個設(shè)計過程中,最難的一點就是所有的零件都是他自己手工打造,。
調(diào)查:
六成小發(fā)明是“暖男系列”
很多學生的靈感都來自于生活,。其中,更是近六成屬于“暖男系列”,,致力于讓家人生活更舒心,。 “姥姥和媽媽有時會縫點衣服,但經(jīng)常會把針掉了,。 ”作為家里的“小暖男”陳天悅想到了在針線盒底部加磁鐵的點子,。在他的作品里,不僅針線盒上有磁鐵,,長時間裝在里面的針也會被磁化,,兩根針彼此靠近會迅速吸附到一起,這樣就解決了針“愛亂跑”的難題,。
與陳天悅一樣走“暖男”風的,,還有同樣來自青島鞍山二路小學的劉東潤。之前一次旅游時,,劉東潤的媽媽要在包里找東西,,卻苦于漆黑一片看不到,后來還是借助手機微弱的屏幕光才勉強看見,?;氐角鄭u后,劉東潤就開始在自己的書包里加各種光源,從小燈泡到LED燈,,最終確定了一個小小橡皮大小的LED燈,,僅用兩節(jié)5號電池就可以使用1個月。
花絮:
為睡懶覺9歲娃搞發(fā)明為了能早晨多睡會兒懶覺,,來自金門路小學三年級二班的沈思源開動腦筋,。 “原來我是坐227路上學,但后來因為修路,,這趟公交車就坐不了了,,其他也有很多公交車去我們學校,但因為那些車上人都太多了,,沒有座位,,我只好坐11路。 ”9歲的沈思源說,,每天早上,,自己和幾個同學一起,需要從青島大學東院車站上車,,坐車到青島大學站下車,,然后步行去學校。“早上想多睡會兒,,又不想遲到,。”注意到媽媽會使用手機APP查詢公交車到站時間,沈思源就想到了自己統(tǒng)計出門時間的點子,,借助APP軟件,,通過連續(xù)多天的親身實踐和測算,他統(tǒng)計出了出門時間,、上車時間和到校時間的關(guān)系,,繪制出了既能多睡懶覺又能不遲到的最佳時間。這名年齡最小選手的結(jié)論是,,乘坐11路公交車上學,,他最佳出門時間是在7點25分到35分之間,這樣一來等車時間可以控制在5分鐘以內(nèi),,乘車時間則在12分鐘,。沈思源說,在整整僅1個月的修路時間里,,他一直和同學們使用這一套“考據(jù)”出來的方案出門,從來都沒有遲到過,。(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wǎng) 記者 王曉雨)
大家愛看